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康桥

      《玻璃之城》和《心动》一样,是那一类“慈眉善目”(主席语)普通文艺片。作为资深港奴(或曰港产片遗少),这故事背景已足够亲切。而这一本特别对我胃口,还因为"we are the champions,we are the best"的名校情调。张婉婷港大出身,讲述港大故事轻车熟路。我虽然对这场景不熟,但利玛窦和何东、抢铜锣、高桌晚宴这些,大概就能使一代港大人落下泪来。
      关于残酷青春,我昨天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也并不是感觉青春不伤身,但我的经历与片中人物无甚交集,感触也清浅。《玻璃之城》中旧情人重逢是在廿余年后,许港生已经成为一个低眉顺眼的中产男子,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是革命的逃兵。那温和眼神里自嘲落寞,才击中我——我自然并没革命过。吴彦祖和张燊悦说,想不到自己的父母曾经闹过革命坐过监,而我们这一代呢?
      Youtube影片下有人评论,四位主角里只有一个地道的香港人。以本埠人看来算是遗憾吧,我就不挑了。反而在角色的适合度上,黎明是太温文,演不出港生的少年锐气一腔热血。这个角色的中年扮相,是要有被岁月销蚀却依然留点犀利的眼神最好。至于舒淇,她演得已经太好。如果硬要说,恐怕是港大味道不够。之前看台湾综艺节目采访舒淇,她自承读书时是放羊班学生,言谈之间有种无所谓的态度,眼神松懈,散漫的美。她的韵文是纯真美好有余,而锋芒不足,所以演到中年就弱了许多。我曾经想,以本色来说这个角色找莫文蔚最适合,却又先入为主,无法将她安在韵文身上。

      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看这电影,不经意重温一遍,竟然泪点更低。也许是从初看到现在的数年间,又是几番聚散,人在天涯。

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很长。盛名之下,我感触却不深。除了汪狗那口油滑的宁波腔上海话,并没有什么让我与之联系的元素。大概是我自己的青春太不残酷了。木月在自家车库中谜一样的自杀,于我已经是残酷青春的极致。混帮派逞勇斗狠这一类,实在非我所爱(我就是右保女啊右保女)。回想我自己的少年岁月,是在一个高度城市化又极规矩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更令我心有所感的,是1960-70年代的东京,而不是台北。
      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不知心恨谁

      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就看过,昨天又在youtube上看了经典的费穆版。看费穆版的时候我总是走神,也并未觉出特别的好来。两版的玉纹我都很喜欢,胡靖钒我是一直觉得她独有旧时气派,一颦一笑间最像是民国临水照花人。而1948版《小城之春》是当代人演当代人,其中妥帖,自然不用说。韦伟身上的旗袍不是戏服的那种精致漂亮,但也是因为身段不显,更添含蓄庄重。国破山河在,战后小城的凋敝景色,但凭想象就好得没话说。
      看新旧两版时我的目光都聚焦在玉纹身上。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我是很着迷于女性气质的,因为这种幽愁落寞之美,只能由女性体现。我看过田壮壮版后意犹未尽,好像整个心都跟着故事的节奏慢下来,却不能发一言。山河破碎而岁月安稳,玉纹的无奈本来也无法言说。 

随便说豆瓣

      我对什么电影感兴趣的时候会去豆瓣查资料,而逐渐发觉如今这不是个好的选择。最当初的豆瓣和最当初的网络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喧闹吵嚷,人们有礼而自持。我给zy留言说,豆瓣上太多满口粗话自以为有趣的人了。她回说,绝对的,这世界上就不能有点美好的东西么。热门影片下哪些推荐数最多的影评,往往是靠说俏皮话而受大众喜欢的文章。它们或许很痛快很泄愤,但除此之外毫无价值。我不认同把取悦受众作为写作的首要目的,因为取悦的成分太重,就鲜见真诚。那些开始在影评中使用俗言俗语的,或许只是想把自己和那些拿腔拿调的专业影评人区别开来,给豆瓣带来一丝清新。可是当粗俗和拿腔拿调一样被作为快速消费品打包出售,他们又回到这个怪圈里。
      网络上的言论和争吵往往能反映一些很微妙的心理,例如,把热映大片批判为一文不值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心态。很自然的,批评一部作品能使自己(在表面上)显得格调更高,而赞扬它难以有此功效。这么说虽然有阴谋论嫌疑,却也符合人性。上次读到有好事者在豆瓣上创建了一部子虚乌有的影片,并装饰以各种文艺元素(欧洲电影,奇怪的片名,解构主义,etc.),结果竟有上千人表示曾经看过这部电影,有的更写出煞有介事的影评。人类的虚荣心还真不可思议。
      我不是天性质朴的人,当然也有过虚荣心强烈的少年岁月。如今看来,这仍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足够爱自己、接受自己,就不会以刻意的、虚假的自我来博取外界的认同。
      我总是觉得,类似于豆瓣这样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微妙而卑微的心理。而这种刻意与虚荣,进而扭曲了影评的意义和所传达的讯息。

      我顺便想到的问题是这个跟民族性格、文化之间的关系。西瓦多教授上次做关于求职的presentation,告诉学生说不要怕说I don't know,真是实诚的西方人作风。这样的事,天朝闻所未闻。    

Friday, December 16, 2011

昨天跟某人相谈甚欢

话说那个王小能。。。我几次关注又几次取消关注……便是觉得她有时候观点也很走火入魔……
我觉得她很情绪化!
爱憎深起来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反正有些观点我不同意的
至于情绪强烈么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有些观点我觉得不认同。。。
比如?
最近这条幼儿园的我也不认同,我觉得模糊焦点了
她是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普及自我的,所以即使她未必觉得二笔,可能也会使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措辞来讨好受众
虽然她表现的是一个大概不会在意受众的人

夸张修辞
但从她表演性过于强烈的演说来看
一定是有所考虑的
你阴谋论了
对的,哈哈哈
哈哈
好像是*******的朋友
*******也是。。。一发言打击一大片
我个人,还是并不支持以粗俗作为卖点的
哦王小能之前还有条针对汉服的
也说得很恶毒
就是以恶毒作为卖点标志什么的,其实我觉得是下一等的
虽然她后来澄清说是针对那些脑残汉服粉的,但是一开始确实没有context就说人那么丑就不要穿汉服
我觉得还蛮过分的。。。
本来。。。古人穿汉服的时候,也不是个个都是好看的人
我觉得这种,都是因为在正常途径靠好好说不能走出来才另辟蹊径夺人眼球
你看。。。我刚说完,*******就转了王效能的帖子了
恶毒的话说多了,自己本身即使原来不太恶毒,也慢慢会变得
我主张犀利而不恶毒。。。
对的
犀利是比较高级的境界
*******也很恶毒的。。。
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才要使用恶毒
这个我也不清楚
反正我又想取消关注了
反正说话动辄带字母什么的
就很讨厌的
[Quote from Weibo]
带身体隐私部位
就显得很嫉妒……
有种酸酸得恶毒……
这样说起来,人随便抱怨这句有的没的,都可以拿来被这种女知识分子消遣么
对呀,就是
所以女知识分子是很讨厌的
就。。超有优越感的
还是我们偏IT爱高科技的普通青年,比较和蔼可亲
以自己的专业来仗势欺人
是不对的。。。
经常有很重的故意showoff
的感觉
你自己的专业
你应该学得比别人好的呀
就炫耀自己很懂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1

I wrote these crazy stuff simply because I don't want to work on that self-efficacy paper anymore!!

Writing is by far my favorite way of communication.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patience to write cannot seem to trigger any feelings inside me--and this accounts for everything. 

When reviewing my correspondence with someone (not necessarily a particular someone), I see vividly how two people met, became familiar, maybe lighting the other's life for an instant, and then finally drifted away. 

Life completes itself by returning everything it has gained.

Sunday, November 27, 2011

其實你我這美夢 氣數早已盡 重來也是無用

《癡情司》各種精緻華麗,舒淇在MV裡盡是影后風采,襯得何韻詩很醬油……但我覺得歌詞是短板,好雖好卻差口氣的感覺。每逢這裡就感嘆黃霑死得太早。

Updated on December 2,
今天又稍微查了一下,舞台劇裡似乎用了後四十回的調包記情節。調包記堪稱後四十回惡趣味表率,用它實在不靠譜啊不靠譜。

Friday, November 25, 2011

Joanna La Loca

  爱情是多数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小守着电视机换频道长大的人很容易就觉得痴情的人讨喜——但那是在戏里。爱情的本质有悖于工具理性,在戏台上是春梦一场,落入红尘则未必得人待见。我在重温《东京爱情故事》时一度觉得完治是不应该选莉香的——他和里美在一起真正轻松愉快,而莉香的热情使人不堪重负。按照微博上某快人快语关注对象的话:莉香这样子说一出是一出的一般人也受不了,长崎尚子才是正常可爱的姑娘。以上也是我对东爱的第二轮想法。
  近一两年来回顾经典,却又生出一轮新的想法。永尾完治其实就是个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对人生对伴侣并没太高理想,不会觉得任何人是他的一期一会千载难逢。他之所以面对莉香时神经紧绷,是因为两人对爱情和观感和要求太不相同。三上虽然是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但在关键时刻也去抢了亲,这样的事在完治身上是不可想象的。从我的价值观出发,完治半点也配不上莉香,两人的分道扬镳几乎注定,也没什么好可惜。但世界需要大多数人像完治这样安稳度日,一个满是莉香的世界也许不会很好玩。

  很惭愧,我又跑题两大段了。作为这个正常而无聊的世界的一员,我在看Joanna La Loca/Mad Love的时候对女主确实存有批判。Joanna La Loca直译疯女胡安娜,是欧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始祖。她母亲是统一了西班牙的伊莎贝拉一世(“伊莎贝拉色”),幼妹阿拉贡的凯瑟琳是话题国王亨利八世的首任妻子(所以“血腥玛丽”是她亲外甥女)。胡安娜的丈夫是美男子菲利普Philip the Handsome,他的英俊被嵌入称号延用至今,可见惊天地泣鬼神,与之相衬的则是胡安娜的疯狂。
  历史画像上的胡安娜金发碧眼没下巴(汗),电影里却是标致的拉丁美人。我看时觉得眼熟,查了演员表才发觉她曾出演杜马教授很钟爱的那部某某大桥(我选了他两门课于是看了两次)……胡安娜与菲利普是政治联姻,却对后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当然昆曲的词句用在这里太也婉约,无法表达胡安娜因爱而生的癫狂。每逢她说话间就把菲利普拉到床上张开双腿,我都有轻微被雷到的感觉。她在城墙上拥抱菲利普,大臣说她抱他的力度像要扼死他。无怪影评中也有给菲利普抱屈的,说他不是不爱她,只是被她逼到窒息。菲利普天使皮囊下一副凡夫俗子的心肠,无法承受与回应这样一种极端的感情,更加重了胡安娜的症候。
  影片的编导不愿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精神病患,所以电影里大夫给出评语:“从专业角度来看她根本不是个疯子。”胡安娜直面他四处浪荡的丈夫:我疯了吗?就因为我爱你?就因为我想要孕育你的孩子?就因为我期望你跟我一样忠诚?那一刻,那一种戏剧张力,那摧枯拉朽的清澈眼神。
  是她强大的生命力支持着这种癫狂,或是癫狂赋予她强大的生命力。胡安娜被幽禁半生,活到75岁。影片里那老妪的收场白是: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么?我已经不记得你的名字,但我永远记得拥抱时那使我呻吟的快乐感觉。

  成长使人圆熟,倾向以批判眼光去看待少年时代的爱情童话。情到深处罔顾理性与自尊,中国人看来是瞎折腾,美国人称之为loser。是的,你可以说她只是爱上了自己,爱上了爱情,或许单纯精神分裂。可是哪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愿意亲吻爱人濒死的溃烂的身体,并常伴一具森森白骨终老呢。
  能人所不能。To mad love, I salute.

Saturday, November 19, 2011

目前为止,有两个人是因为言语上的交恶而使我不愿再视作朋友的(其实我也没有因为其他原因不视作朋友的人,统共两个而已……)。这倒跟语气毫无干系,我甚至也不记得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我只是相信一点:语言的production不会凭空而来,如果cognitive structure里没有这些概念和想法,就不会说出一些话来。而一个人在盛怒之时说出的话,抽去因为情绪而产生的过激语气,是能反射一个人内心的角落的。那些会在争吵时特意踩你的痛脚,或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你人格的人,让我觉得是会在你背心插一刀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交的。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等闲变却故人心

  今天sj再次试图通过msn把一个20m的ppt文件传给我,我直接回一了句“我不想要”。其实我渐懂人事以来已经很少以如此僵硬生冷的态度待人,只是近年来但凡与她有所交流,都忍不住生出一番嫌恶。不会使用“压缩图片”功能或者更进阶的传输方式还只是冰山一角,多年之后我终于认识到她本是个各种拎不清的人。(前些日子跟子夜聊起当年那段公案,子夜直接来一句“你确定她智商没问题?”)
  而我的心理排斥主要因为无颜面对那段痛彻心扉万念俱灰的岁月——它其实荒唐而不堪。鉴于我当下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英明神武的人,每当面对这位二线城市风格特出的旧爱,就觉得也是被刮了一个又一个巴掌,因为——我的智力和眼光都被自己彻底侮辱了。而她似乎并不明白这点,总还拿出一副“无情的命运拆散了我们”的态度说话,我除了感到五雷轰顶也真是没有任何想法了。
  其实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也略感抱歉,不明白自己怎么对sj是这样一副冷嘲热讽的态度,要知道单是这个首字母组合就能使当年的我惆怅上好半天。等闲变却故人心,大约等到爱在岁月里弥散殆尽的时候,是真的可以同挑剔路人一般挑剔旧爱的。当初极纠结时也说“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各种放不低,感慨其中的不公平。现在想起来除却不屑竟没有其他的态度,也算是各人得偿报应。一饮一啄,皆有前定。

  其实也是她教会我,缺乏反思的浪漫主义最后会变得多愚蠢可笑。
  

Tuesday, August 9, 2011

老子不干了

  放假在上海时左右无事,就央前同事带我去相亲。其间五个人坐成一桌,须臾就被问及是T还是P。我对此类问题无甚好感,作一脸茫然状。接着被继续问那你是不是H,这回装傻变真傻,喃喃道H是什么?我这种不领行情的人想必令众人很失望。
  事实上前同事早就一语道破,说我有时候怀疑你是否真的喜欢女人,有时候看来什么都不喜欢。我答说是啊我也表示怀疑。你问我喜不喜欢,答案是白马非马。

  我是个不喜欢条条框框的人。那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关系体系中弥漫腐败之气,令人望而生厌。前两天我还跟以前的上司(她很爱隔几个月搭讪一下说'sup和how's dating)说:I identify as gay so that I don't need to bother - I don't like to live in boxes. But gay people have their boxes too. 活生生的人要被强行归类而按照此分类应做什么而不应做什么,是一种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这世上偏偏有那么多标签给你贴,那么多不够聪明的问题等你回答,直到把你彻底关掉为止。

  所以我非常想效法韦爵爷,你们去抢什么四十二章经什么什么去剿灭天地会或者反清复明吧,反正我只一句“老子不干了”。

Tuesday, July 5, 2011

逃离上海

  上海亦不过如此,待久了让人心生厌烦。从偏僻之地返来,本想好好消费一下所谓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其实这繁华也无非是繁杂。至于消费,则将我本就稀薄的思乡之情一扫而空。马路上的名贵车很多,但魔都最真实的面相却是持老年卡乘公交的老阿姨们,用我再熟悉不过的腔调声声叹:现在物事价钿翻倍,等于工资打对折。她们同时会互相抱怨儿女的不争气,找不到金主当配偶于是累她们在婚房上投资过度。料想各种蜗居、裸婚类都市狗血剧,正悄然在一扇扇房门背后上演。
  苹果旗下有出神入化的市场团队,让消费者彻夜排队只为一款新出的手机。iphone大约是魔都人手一部的街机,它的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使老友不再能凝神倾谈。每个人都看向iphone、ipad或不知道i什么东西,仿佛其中灿出莲花。我听说诺基亚快要停产,不免觉得有些哀伤。
  这城市的卖相越来越好,只是好看得来矫揉造作,就像是女孩子。即使在市中心繁华处,也少见真正让人眼睛一亮的女孩。她们连妆容都雷同,辨识度实在低。
  外国人当然是喜欢这里的,因为这里的人变着法儿地对他们好,城市里最高档奢侈的消费都为他们度身定做。由于信息不对称,酒吧里的那些年轻女孩大概不知道,很多等待着她们出击的白人男子都是垃圾。即使原来不垃圾,被这个城市宠久了也就变作垃圾。
  待在小城市的时候觉得选择少,回来发觉选择多也无非就是多几把烂桃花。露水情缘总归容易,陷入爱情哪能像磁悬浮那么快。
  出租司机一边开一边骂娘,说自己从十年前到现在没有长过工资。不做怎么办呢,家里还等着这区区三千块家用。他说老百姓心不齐,否则应该造反。不过今年恰逢某社团成立九十周年,外面一片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之声。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既得利益阶层当然不会吱声。很多人认为社团固然各种不是,但国家离开了社团不行。于是大家就耗着,这是个死循环。
  我有时候也想骂娘,比如去吃日料问服务员要纸巾,服务员说我们店不提供免费纸巾这个需要购买。情人说现在麦当劳肯德基是外面能吃到的最便宜的餐厅,pipi说她吃的切片面包一块钱一片,ziye的朋友说今年截至6月已经花了去年全年花销的大半。
  
  在7月1日前一天,我决定逃离上海。

Sunday, April 24, 2011

跟宁采臣走不行么

  好吧,我承认我一开始就色迷心窍地看上了聂小倩,对这部片有所偏心,在所难免。姑且无论如何,一部平头正脸并无大过犯的影片,五颗星里给三星还是可以的吧。编剧是比较弱,但比起《赵氏孤儿》的凯歌导演已然靠谱不少。徐锦江他们村里其人其事,还有古天乐青春老去后那股糙老味,其实很有可看之处。惠英红就是个妖冶美艳的妈妈桑型树妖吧,又何必要通过阴阳声来表现其雌雄同体?刘亦菲的戏不错,不明白网上为何恶评如潮。要知道像酱油女妖ABCD这样的货色勾引糙老死囚可以,要宁采臣这样的清纯书生爱上确实不太可能。刘亦菲多好啊,游走神鬼道,一时仙一时妖,多么神秘魅惑而不可捉摸。虽然……作为女妖她也实在是伟光正得过分了。树妖姥姥培养这样一个心地如此善良又如此轻易对恩客动情的小妖,这赔本生意做的,唉。(比较不可思议的是,小倩似乎还是重点培养对象。)
  基本上我觉得女主角美丽善良温柔是言情电视剧的戏码,在电影上这种主旋律要求是一种桎梏。女妖都要学习苏妲己豁得出去,左手活色生香右手祸国殃民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样的聊斋戏才会有看头。虽然原本里《聂小倩》就是个很欢乐的故事,女主角的心机也还是重,宁采臣那苦命的发妻也是为剧情牺牲掉没人理的。早几年新版《画皮》也是同样的问题,把青面恶鬼改成原型就很卡哇伊的小狐狸,这“画皮”二字带出的诡异狰狞要如何去扣?

  宁采臣和小倩的爱情很突兀。小倩似乎一直很好搞,一是要请她吃糖果,二是要陪她睡觉,而且必须被扑倒,不能扑倒之。(我看戏的时候忍不住yy,这要是换我,早就有那种“味道”了吧)总之都是些基本生活需要的东西。往深里挖掘,是说鬼蜮存乎人心,那些真正的鬼蜮反倒是纯朴率真的原生态恶了。
  然而我觉得这版的宁采臣很有爱。虽然他很窝囊很娘,但是在关键问题上比燕赤霞干脆多了。譬如在燕赤霞苦口婆心的教导之下,也明知道小倩是妖了,还是初衷不改地回兰若寺找她,一丝犹豫也没有。过后也就是很羞涩地(其实我又觉得很爷们地)说反正我怕穷我也一直穷,我虽然怕鬼但是可能就是跟怕的东西有缘吧。这这这……这实在很有种啊!在结局时要同小倩揽住一齐死,也是不带后悔的。

  另有一处隐情,是我觉得树妖姥姥和樊少皇的那个角色当年是有一腿的。多年后重逢之时,惠英红跟樊少皇说了一句话:我是木姬啊……(“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

  由于这部片子始终没有交待人和妖在一起,有什么技术层面上的难题,我有理由指出燕赤霞就是根搅屎棍,比宁书生差远了。话说你当年带着小倩逃到西湖边开药铺,或是索性大义灭亲,这都是一种比较干脆的活法。你这样让人家失忆,然后比邻而居做护花使者熬成猥琐大叔是怎么一回事,负了如来又负君。小倩的痴心情长也实在是无法可想,面对这种当年用糖果勾引你又单方面撕毁协议的ex,你这妖精是在哪里读的《女则》还是《列女传》?这是有多矫情有多别扭有多缺乏正常生命力的安排。似燕赤霞这种愁肠百结当断不断顾影自怜的ex乃是世上某种人渣loser ex的典型代表,这种自己作出来的悲剧,为他流泪又是何必。我说,你跟宁采臣走不行么?走了不行换个地方再说。

Saturday, April 23, 2011

没脑子没逻辑就不要号称专业人士

  我就是要吐槽。吐槽的基准是,任何专业知识都要以常识为基础,那些沉溺于自己的专业人士身份不能自拔而罔顾常识的人,他们说出来的话很难令人信服。在药家鑫案件中,很多专业人士根本是在选边站,不是在论理。但凡有同情药家鑫的微博贴出来,他们必然要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一番,即使那篇微博以不知所谓的调子说“你们了解药家鑫这个人吗,你们听过他的歌声么?”拜托,你要选边站也至少找些有水准的同伴好不好?你讲无罪推定也好被辩护权也好司法中立也好不见得就这么招骂,至少我不会骂你。可是律师不要把自己当牧师讲救赎讲宽恕,你既然一口一个法治精神,专业角度拿来,论理过程拿来。可是现在是普罗大众进行情感宣泄,你们就讲法治精神,人家真的跟你讲法治,你又开始传福音。真是没见过这么混的。哪一个对社会现状有基本了解的人会认为“饶了药家鑫,有利于养成宽恕民风。”这偏偏是某律师写出来的东西,某律师难道不知道以其专业角度“饶”不“饶”这样的词汇本来就用得荒谬吗?
  这件事的逻辑其实很清楚。你说“民愤杀人”,如果民愤真的影响审判,真的有杀人的能力,那么这是执政阶层,立法与司法机构的问题,请把矛头直接指向他们。如果民众压力不能影响审判,专业人士们更不必斤斤计较于老百姓的泄愤言论。这种主观恶性客观危害性如此恶劣的案件,老百姓不说一句“该死”、“可杀”,这样的社会难道不可怕?那些所谓专业人士,以对自己所受的教育与训练来要求普罗大众本来就是不应该。没胆针对党针对政府就对弱势群体叽叽歪歪的,要是人人都如你所愿具备良好的法律知识与技术,你干什么吃的去?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民众作为集体的短视与感情用事,是人性中各种弱点之一,在各个历史阶段各种社会制度下都可以看到。这本来就是法律从业人士应该考虑到而不是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因为,你做不到的。
  
  李玫瑾教授说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只关注犯罪的动机以及与过往经历的因果联系,如何量刑判决是法庭的事,而她必须以专业角度给出哪怕不受民众待见的解释。我觉得这是学者应有的态度,并且很值得尊重。专业人士应当是如此以理服人,可是那些自称某某律师后面加v的人,往往是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要不就高高在上对大众冷嘲热讽,要不就苦口婆心福音体。(我对福音本身没有意见,但是你自诩专业就请讲点专业讲点逻辑)念法学院的时候都在逃课睡觉是不是?
  
  以上就是我说的——没有常识,就不要自诩专业。能说服别人的永远是你的道理,不是你的头衔。你的头衔跟你是否脑残也没有必然联系。药是否被判死刑、或者各方面势力如何左右判决并不是我在这里所关注的。纵然我会在听到这则新闻后通过脊柱反应说一句该死,也并不代表在理智上我认为他非死不可。我个人以为他的死或者不死不应该是社会的关注焦点。可是话说回来,鲁迅小说里老百姓是有多爱去菜市口看砍头,一个世纪之后这种状况究竟改变了多少?可是我并不认为这是老百姓自己的责任。
  我要说的无非一点,先把脑筋理顺了再讲话,否则你即使西装革履名片上印满头衔感动到自己热泪盈眶觉得是正义使者也是白搭。某微博友邻看见我转相关的评论就要在下面叽叽歪歪,我实在是烦不胜烦。他问我你的“常识”是什么,是血债血偿、杀人偿命?我去!姐姐我正牌复旦大学法学院毕业的。看到你们专业不精还整天瞧不起人,当然各种看不惯!

Monday, March 21, 2011

《将爱》

  虽然当年并没有被那部拗造型加抄袭的偶像剧感动,这次看完电影却黯然神伤。故事情节并没很出色,单单是为了男女主角脸上因自然老去而现出的沧桑,岁月的痕迹是任何化妆技术都描摹不来的。

Sunday, March 13, 2011

1Q84

  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我很理解为什么林少华不愿意继续担任译者。读第三部时,作为读者的我都差点要抓狂。我感觉是大叔故弄玄虚地抖出一个个包袱,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答就草草了事。用来填补这空白的是女杀手与男补习教师之间长达二十年的纯爱(大叔你小清新过分了吧?!十岁的少男少女互相吸引从此不能去怀?)在第三部里,青豆对天吾的感情,以及牛河对深绘里的微妙感触,都被村上罗嗦的笔调写得异常腻歪。1Q84的世界恐怕全然是心理障碍症患者、“证人会”出身的青豆意淫天吾君的产物吧——我看的时候忍不住这么想。这一场倾城之恋,却不能令人有丝毫感触。
  我说这是一部《寻羊冒险记》(羊、“先生”)、《奇鸟行状录》(绵谷升、牛河)、以及《百分之百的女孩》的集合——毫无新意,却杂合得糟糕。小说整体上缺乏基本的连贯性。

  这其中也有个人偏好的问题。大叔大约真的步入心理上的大叔阶段了,所以才会塑造出童颜巨乳的深绘里。大叔喜欢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描绘此萝莉的大胸,我就一次次地被turn off——对于我来说,《斯普特尼克恋人》里那别扭的文艺青年堇细瘦、尚未发育好的身体还比较性感,至少和人物气质搭啊。青豆在第三部里的少女怀春状及圣母状也实在是,很通俗文艺腔(大叔以前写的爱情小说笔调是挺清新的,不像现在这么喋喋不休)。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人物倒是牛河,在这个小丑般的人物身上我感到一丝悲哀与温情,可惜被大叔很莫名地弄死了。

Sunday, March 6, 2011

KINDLE和一些乱七八糟的

  KINDLE入手,总是觉得新奇有趣——这白纸黑字,竟如此缺乏数码感。而新鲜玩意是可以刺激阅读兴趣的,这一点对过于依赖互联网的我尤为重要。从网上找来《1Q84》的6寸版,一个晚上已经把第一部看毕。
  这仍然是莫名其妙的村上春树,我并没有看到传闻所说的炉火纯青或脱胎换骨。单就个人感觉而言,《1Q84》甚至不如《寻羊冒险记》与《斯普特尼克恋人》那样清新酣畅。“先驱”的教主让我想起《奇鸟行状录》的绵谷 升或是《寻羊冒险记》的“先生”,可见主题上仍是承袭以往。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鸡蛋与墙的较量是一辈子的事业。可是如果村上大叔能拨冗再写点《挪威的森林》这样简单却摇撼人心的故事,不也是很好吗?他现在像是武侠小说里常说的,招式已老。
  电影版《挪威的森林》当然也不能说糟糕,就是拧在那里让人看得浑身不舒服。选角当然是个大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导演对原著的理解有偏差。虽然这又是个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但多数人的评价从统计学意义上是有说服力的。几乎所有的角色都不必要的好看,整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拗造型的MV或偶像剧。偶像剧难以直指人心,是因为它像个精明的水果摊主,永远把漂亮无瑕疵的水果摆在第一排。人跟水果不一样,恰恰是在那些纠结、自弃、无所适从中我们找到美与价值。虽然拍电影难免带些摆水果摊的味道,也不能随便真的到街上拉个“相貌普通”的人就来演,可是镜头拉近出租车里容颜姣好的初美之时,我真心感觉这就是个MV女主角。永泽到处拈花惹草却正经地保持着跟初美的恋爱关系,在这里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她并不是那个穿midnight blue打桌球的、让渡边在多年后回忆起来几欲涕零的女子。直子就不用说了,是为什么我就想看看床戏却要忍受她满脸的雀斑啊……就连长相很菲律宾的绿子也比她靠谱啊。找个稍微日本一点的日本女演员真的那么难啊?题外话,玲子几个侧面很像铃木保奈美。
  我相信人的思维有纵深性而不应满足于表面的认知。直子也好,堇也好,青豆或是深绘里,透过她们宁静的面容你看到丰饶暗涌的内里或过去,这是阅读或观影的最大乐趣。
  
  RX好像说她不止一个朋友在读到深绘里的时候想到她。我回忆几个月之前,在脑海中以一种假设性的姿态注视她,也许就跟我读深绘里时怀着同样的疑惑与好奇。是有一点化学反应在里面的,可是由于我还是没搞懂(无法以自己的体系去解释一个人,在我来说并不是常事),而这种局外人的笨拙姿态令我自己恼火,反应就嘎然而止。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是毫无来由的,人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并编造理由来让自己沉溺或离开,只不过为最大化自己的愉悦,只不过每个人达到愉悦的套路不尽相同罢了。其实根本是什么事都没有的,但我记得最后一次在车里,自己刻的滚石纪念cd里正好死不死的放着伍佰的《浪人情歌》,我总觉得她在那一刻是挺喜欢我的。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又见季翔

  我已经忘记他这次是怎么被提起的。似乎是在微博上,有人忆起空前绝后的狮城辩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那一出。听说他自美国学成回上海做了律师,算起年头来该是崭露头角功成名就了。
  在我内心里有一个彼得潘,让我坐低正经讲话我是嫌迂腐的。谈及当年的高考志愿,总是笑说那是Flora Chan的诓骗——她在上世纪TVB里那些专业人士角色,满足了我和许多同龄人对未来的幻想。然而事实又不仅止于此。作为复旦法学院生参加狮城辩论的季翔,其实亦是我的中学学长。我高中时他回学校演讲,倾倒台下一片。我都不记得他当时讲过什么,只是娓娓道来话家常,言语与节奏却恰到好处,不期然才情四溢。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我对复旦的理想,与虚名无关,而是智慧的碰撞与超越,一种低调的优越。
  而现实当然不是这样,或许是大环境使然,后来的高校不再是可以轻易触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地方。那是令人灰心丧志的四年,除了与一些人的风云际会,我的大学生活不值一提。及后出来做事或继续求学的时候,总会有人在听说你的出处时面露艳羡,而我总是尴尬着不知如何回应。我从这个地方所获取的教育与熏陶与它带给我的虚名如此不相称,让我觉得活得虚假。
  所以,当我的记忆闪回到这个不怎么出名的人物时,仿佛是看到碎了一地的旧时理想,就难免,怅怅然一下。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那些无尽的白日梦

  在某些方面我和子夜同学有着相似的趣味,她在微博上转新版《倩女幽魂》的预告片,说是很期待,我看过演员表之后立即转说“同”。看过预告之后觉得至少选角相当靠谱,余少群完全是古代戏文的小生样,而刘亦菲身上的人类气息向来稀薄,最适合游走神鬼道。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龙女,这份本色不可多得。古天乐的燕赤霞有一个年轻时的扮相,帅还是帅的,早就不是唇红齿白的美少年了。让我联想到在大河剧里演母亲辈的铃木保奈美,一时唏嘘:那是赤名莉香啊,多少人年轻时爱过的。古天乐在TVB的早期演技一天世界,可是他抿起嘴满腹心事的样子就是那个心智敏感而心机深沉的杨过。话说回来,这个2011版《倩女幽魂》是要安排95的杨过和05的小龙女谈恋爱么?对此我倒真是没有什么意见。
  粤语预告片里响起低沉的画外音:“我曾经听人讲过,当你不可以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令自己忘记。”这是真的要出现在电影里的旁白么?算是向前代宁采臣致敬还是纯粹来抄?
  可是这样的一个素材,这样的一些人物,串起的是大陆80年代生人的香港情结:金庸的武侠,TVB的那些面孔,还有全盛时期的港产电影留给我们的,那些无尽的白日梦。


Sunday, February 6, 2011

圣安东尼奥

  在圣安东尼奥的这几天恰是南方难得一见的雪天,天气简直冷到反人类,原先游览的兴致一扫而空。末了只是在旅馆左近走马观花,趁阳光好的时候随手拍照。杜马教授曾经说圣安东尼奥是他全美最喜爱的城市。我没机会深究细节,只是目下到过的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令人舒服的气质。用我的话来说,是城市的规模与怪蜀黍的比例(注意,是比例,不是数量)成正向联系。我很想念这种不可预测性及莫名其妙感。他们像是温情版的上海。上海则太过冷漠、粗俗、急功近利,我一点都不急着回去。
  去的时候达拉斯大雪,所有相关航班都取消。我好彩是飞休斯顿,于是到达之后又驱车到奥斯汀把困在那里的同僚接来。周五早晨起来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已经白雪皑皑,本来二十分钟的路程开了一个小时,路旁无数发动不起来或严重打滑的车辆。他们就像南中国的人一样,完全不知道如何应付雪天。
  我竟然已经不怕做presentation,哪怕用英语,哪怕面对陌生的受众。不擅对人群讲话一向是我的致命伤,哪怕私底下聊天总可以舌灿莲花。这几年对我来说,是逐渐了解自己与周遭世界,逐渐懂得怎么自我调整与成长的几年。微博上有人出选择题,让人选1800万或是回到18岁。我的答案毫无疑问是1800万。青春诚然可贵,可是成长中的阅历亦如佳酿,算是有得有失。可是1800万,那才是不劳而获的呀。
  




Friday, January 21, 2011

泪点

看鲁豫有约蔡康永那集,后者说他的泪点比较特殊。他说小S会跟着无法探视小孩的离异女明星一起落泪,而他却完全不会。相反的,他听嘉宾说“当初的理想已经不见”之类的话题,会眼眶含泪。因为这句话,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
我自己一直是泪点莫名高的人,无论多煽情的电影都毫无作用。可是昨天打开youtube看《伟忠妈妈的眷村》,伟忠妈妈开口讲第一句话,那一口京片子竟几乎让我落下泪来。按说我跟当年的北平或是片中嘉义的眷村都毫无渊源,自己都觉得这一处泪点奇异。当然也不是由于自己身在海外——在哪里都做outlier的人是无所谓的。仔细想了一下,其实是感慨于波涛汹涌的时局之下,个体是多么轻贱而渺小,如草芥浮萍。《暗恋桃花源》里风华正茂的青年江滨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即使在上海不认识,隔十年、二十年,在海外也会认识。是这一处,而不是后来的执手相看泪眼,更让人觉出命运的无常。就像遍寻不见少年理想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才是我的泪点吧。

Monday, January 17, 2011

陈凯歌真是个令人吐槽不能的导演

  那些战国之前的历史故事总是格外有趣,似乎是早熟的中华文明那时还未烂熟,尚存一丝青涩。像“伯牙摔琴”或是“季礼挂剑”这样的故事,让人觉得汉民族也曾经是个菊花与刀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也会以有悖于常理的决绝去践行他们的信仰。赵氏孤儿复仇记正是一出这样的故事,而纪君祥的剧作,维基百科上介绍说“剧中描绘忠臣、义士、节妇、孝子,无不凛然如生;忠愤之气,贯彻全篇”。寥寥数十字,读来竟令人血脉贲张。多年之前某部电视剧里也演过赵孤,魏宗万饰演的屠岸贾以慈父的姿态给赵武擦汗,这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其中潜伏的戏剧张力。这样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本子,我无法想象导演能够把它拍得多糟糕。可是我们的凯歌导演他做到了。
  我并不知道导演企图通过篡改原著情节而添加的人文关怀是什么,这是一部寡淡而怪异,浪费了一众好演员(当然,黄晓明不算)的电影。豆瓣上有篇影评题为“不懂义,不懂戏”,正是戳到痛处。从《无极》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我看到的始终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作者。在陈凯歌的电影里,原作的忠孝节义荡然无存(恨!)。韩厥的存在如同《无极》里的那个馒头一样荒谬,而养父义父与赵氏孤儿之间的互动如同《梅兰芳》中的梅孟恋絮叨而不知所云。这是一部哪怕是跟着原著情节老老实实拍,都可以拍得很好看的电影。可是陈导演永远都像《红楼梦》里板着面孔的政老爷,企图跟你讲些有的没的尽是暮气的道理。
  当然导演选演员(尤其是正太演员)的眼光一直很好,从《红色小提琴》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或忧郁早慧或俊美或英气,正太们的气质都恰到好处。可是电影为什么临了总是差半口气。

Sunday, January 16, 2011

所谓废柴人生

  豆瓣上某人由法国回国度假,发帖叙述了归国后的种种不适应,我觉得几乎是我未来必有的心声,一时好事贴作附件发给舅父大人。这种年轻戏谑的笔调,舅父作为饱学长者想必不会欣赏。其实我多想告诉家中各位长辈,其实我流落他乡做返穷学生,并不以远大前程光耀门楣等等为目标,也不仅如他们期望的那样远离赤色统治。最大的原因是,如某人文中所说,“我无法fit in”,无法适应国内的社会期许与压力。
  婚恋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有一天在电视里看易中天上节目,解释说“婚姻”这个词在古代中国从来不是指个人与个人的结合,而是指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他说在中国传统中,个体意识从来相当薄弱,因此剧作家不能写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梁祝殉情后都要化蝶凑成一出大团圆。以我毕业前后多年的耳闻目睹,婚姻在中国更像是基因与财产权的重组与稳固。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以我自由主义追求浪漫的心性来说,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更好。我不明白这为什么不能是婚姻的首要理由。朋友做助教,见到她班上的本科小孩左手无名指上婚戒,好奇问这是否真的,对方很开心的说对啊。不需要稳定事业、经济基础、房产,不需要花钱去五星级酒店摆酒晚上数红包,为什么不可以这么简单?再更不要提那些整天担心你大龄而嫁不出去的亲戚以及开电梯看大门的三姑六婆了,这些人所向你暗示的讯息来自于一个意识落后的男权社会:我们无论你的性格、秉性、才能、资质,你要不乖乖嫁人,你就是残羹冷炙就是loser。欺负人到何等程度,却带着温情的面具。豆瓣那人说,她妈接下去就要给他介绍离婚男了,对此她倒是没有意见。可见离婚人士也遭到了同等的歧视,真悲哀。性取向于我早已不是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爱情并不是一件可以计划的事情,而婚姻必然要基于爱情。像长辈们那些习惯性说法诸如“男朋友有了没有?”或者“几岁开始谈谈几年正好结婚”我无法回答或回应。我很怀疑,持这种态度过日子的人,他们真的爱过?诚然,爱情并非对每个人同等重要。可是尊重价值观跟你不同的人,也没什么难的吧。回想我在二十岁遇到的sj,在二十六岁遇到的c,以及当中穿插各色人等,没有一段是计划中的,也没有一段是让我觉得虚度的,甚至是那些心如刀割的日子,都让我感觉触及灵魂深处(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手中没有人渣)。所谓“埋首烟波里,放出心底狂热”。
  其次就是物质利益的问题,以下转:
  
但是中国父母这种喜欢把小孩一直挂在嘴上的习惯也让人无所适从——某某的儿子现在某个国家,每个月赚多少,某某的女儿找到了某个好对象,买了多大的房子,某某……我这废柴就这样可悲地被拿去比较了。想来老妈的那些同事对法国物价工资与房价现在已经门清了,不过我怀疑有多少人知道我到底是干什么的——十个人里面只有两个有兴趣问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且目的是想知道“这个行业赚不赚”……
  社会压力神马的,果然名不虚传。在法国可以无所谓地浪费时间,兴致勃勃地计划来年去报名艺术鉴赏和围棋提高的夜校,周末抱画板去郊外练笔以自娱的某废柴,在回到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在意识到赚很多很多钱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神要的一件事,没有钱的人就是没有人生价值啊!希望回去之后,巴黎能重新把我从“金融投资”之类的课目重新拉回到原定计划上。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吧。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整齐划一乃是一个社会的最优形态,所以价值观的多元是不怎么被容忍的,艺术鉴赏围棋提高四处旅行的生活自然而然地被等同于废柴生活。
  以前看徐志摩的传记,他说他一生信仰者为爱、美与自由。我大概也就想做这样一枚废柴吧。

Friday, January 14, 2011

John

圣诞期间和朋友驱车去达拉斯,一样无非是红砖铺就的downtown道路。我们走过肯尼迪遇刺的地方,也上去了The Six Floor博物馆。朋友的朋友从DC来,学芭蕾舞出身的她永远挺拔如标枪,羡煞旁人。我问她肯尼迪遇刺于美国现代史的影响是什么,她说有很多,但她觉得最重要的是cynicism的盛行:人民从此不信任政府。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随着风度翩翩的年轻总统约翰.F.肯尼迪一齐逝去。
*这次去没带相机,图片是网上随便找的。



Sunday, January 2, 2011

Vivian

  最近看美劇的時候又不小心看見了楊小姐,客串一把亞裔配角,全無性格。又看到她也回台灣拍不知所云的新片,甚至連戲份都不多。忍不住又懷念起2005年的Wil來,其實這是個多有天份的演員。這部Saving Face,直到不能再直的子夜同學竟然也提起過:
  目前桌面便是这张saving face的海报。稍有不同处,是在下方加了一些小方框的其他剧照。saving face自打第一次看之后,就一直放在硬盘没有删除过。
  Vivian的生日,will急急地冲去找vivian,远远看到她之后要先放缓脚步整整衣角深呼吸才走近。隔着栅栏二人持手,wil那样子便是标准“整 张脸都在发亮,那种喜悦,扑面而来。”面对vivian的时候,wil一直是有点不安,略带紧张,不知所措,连呼吸都要丧失稳定节奏,同时有无法抑止的欢 喜散发出来。那个最美好的清晨,微风,海岸,她接过vivian递过的汉堡包,抬眼看vivian便笨拙的掉了汉堡。她看着vivian,又不敢长久凝 视,还会稍低头,羞涩的避开一下。  
  Vivian则是另外一种,身材高挑匀称,面容细腻,跳芭蕾舞——多么文艺的工作。自然,放松,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 去做,遇到喜欢的东西便努力争取,又懂得适当引导和push对方,以及,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和回归。
  我格外偏爱wil这一型。遇到珍爱的东西不知所措的神情,可怜可爱。这种少年的感觉,青涩未成熟,介于孩子与成人之间。处事全凭本能,又知道似乎这样不尽行得通,于是本能上又加一点跌跌撞撞。wil像晨光拂过青草上的露珠,清新动人。
  自然,惟自然这二字难得。只因从这跌撞无措中,未雕琢的天然之气清晰可见。
  就是嘛,Wil何其幸運而遇到Vivian,否則以她的性格,必然坎坷啊坎坷。在Youtube上重看這部片,演到機場的部分,只看到下面評論者急急地說:"damn Wil, why didn't you kiss her?" 誠然,要修幾輩子才遇得到這樣的Vivian。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