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6, 2011

所谓废柴人生

  豆瓣上某人由法国回国度假,发帖叙述了归国后的种种不适应,我觉得几乎是我未来必有的心声,一时好事贴作附件发给舅父大人。这种年轻戏谑的笔调,舅父作为饱学长者想必不会欣赏。其实我多想告诉家中各位长辈,其实我流落他乡做返穷学生,并不以远大前程光耀门楣等等为目标,也不仅如他们期望的那样远离赤色统治。最大的原因是,如某人文中所说,“我无法fit in”,无法适应国内的社会期许与压力。
  婚恋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有一天在电视里看易中天上节目,解释说“婚姻”这个词在古代中国从来不是指个人与个人的结合,而是指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他说在中国传统中,个体意识从来相当薄弱,因此剧作家不能写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梁祝殉情后都要化蝶凑成一出大团圆。以我毕业前后多年的耳闻目睹,婚姻在中国更像是基因与财产权的重组与稳固。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以我自由主义追求浪漫的心性来说,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更好。我不明白这为什么不能是婚姻的首要理由。朋友做助教,见到她班上的本科小孩左手无名指上婚戒,好奇问这是否真的,对方很开心的说对啊。不需要稳定事业、经济基础、房产,不需要花钱去五星级酒店摆酒晚上数红包,为什么不可以这么简单?再更不要提那些整天担心你大龄而嫁不出去的亲戚以及开电梯看大门的三姑六婆了,这些人所向你暗示的讯息来自于一个意识落后的男权社会:我们无论你的性格、秉性、才能、资质,你要不乖乖嫁人,你就是残羹冷炙就是loser。欺负人到何等程度,却带着温情的面具。豆瓣那人说,她妈接下去就要给他介绍离婚男了,对此她倒是没有意见。可见离婚人士也遭到了同等的歧视,真悲哀。性取向于我早已不是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爱情并不是一件可以计划的事情,而婚姻必然要基于爱情。像长辈们那些习惯性说法诸如“男朋友有了没有?”或者“几岁开始谈谈几年正好结婚”我无法回答或回应。我很怀疑,持这种态度过日子的人,他们真的爱过?诚然,爱情并非对每个人同等重要。可是尊重价值观跟你不同的人,也没什么难的吧。回想我在二十岁遇到的sj,在二十六岁遇到的c,以及当中穿插各色人等,没有一段是计划中的,也没有一段是让我觉得虚度的,甚至是那些心如刀割的日子,都让我感觉触及灵魂深处(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手中没有人渣)。所谓“埋首烟波里,放出心底狂热”。
  其次就是物质利益的问题,以下转:
  
但是中国父母这种喜欢把小孩一直挂在嘴上的习惯也让人无所适从——某某的儿子现在某个国家,每个月赚多少,某某的女儿找到了某个好对象,买了多大的房子,某某……我这废柴就这样可悲地被拿去比较了。想来老妈的那些同事对法国物价工资与房价现在已经门清了,不过我怀疑有多少人知道我到底是干什么的——十个人里面只有两个有兴趣问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且目的是想知道“这个行业赚不赚”……
  社会压力神马的,果然名不虚传。在法国可以无所谓地浪费时间,兴致勃勃地计划来年去报名艺术鉴赏和围棋提高的夜校,周末抱画板去郊外练笔以自娱的某废柴,在回到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在意识到赚很多很多钱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神要的一件事,没有钱的人就是没有人生价值啊!希望回去之后,巴黎能重新把我从“金融投资”之类的课目重新拉回到原定计划上。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吧。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整齐划一乃是一个社会的最优形态,所以价值观的多元是不怎么被容忍的,艺术鉴赏围棋提高四处旅行的生活自然而然地被等同于废柴生活。
  以前看徐志摩的传记,他说他一生信仰者为爱、美与自由。我大概也就想做这样一枚废柴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