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战国之前的历史故事总是格外有趣,似乎是早熟的中华文明那时还未烂熟,尚存一丝青涩。像“伯牙摔琴”或是“季礼挂剑”这样的故事,让人觉得汉民族也曾经是个菊花与刀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也会以有悖于常理的决绝去践行他们的信仰。赵氏孤儿复仇记正是一出这样的故事,而纪君祥的剧作,维基百科上介绍说“剧中描绘忠臣、义士、节妇、孝子,无不凛然如生;忠愤之气,贯彻全篇”。寥寥数十字,读来竟令人血脉贲张。多年之前某部电视剧里也演过赵孤,魏宗万饰演的屠岸贾以慈父的姿态给赵武擦汗,这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其中潜伏的戏剧张力。这样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本子,我无法想象导演能够把它拍得多糟糕。可是我们的凯歌导演他做到了。
我并不知道导演企图通过篡改原著情节而添加的人文关怀是什么,这是一部寡淡而怪异,浪费了一众好演员(当然,黄晓明不算)的电影。豆瓣上有篇影评题为“不懂义,不懂戏”,正是戳到痛处。从《无极》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我看到的始终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作者。在陈凯歌的电影里,原作的忠孝节义荡然无存(恨!)。韩厥的存在如同《无极》里的那个馒头一样荒谬,而养父义父与赵氏孤儿之间的互动如同《梅兰芳》中的梅孟恋絮叨而不知所云。这是一部哪怕是跟着原著情节老老实实拍,都可以拍得很好看的电影。可是陈导演永远都像《红楼梦》里板着面孔的政老爷,企图跟你讲些有的没的尽是暮气的道理。
当然导演选演员(尤其是正太演员)的眼光一直很好,从《红色小提琴》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或忧郁早慧或俊美或英气,正太们的气质都恰到好处。可是电影为什么临了总是差半口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