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七年

  微软的产品一直恶形恶状,若不是MSN上有大把联系人,共享空间或早弃置不用。没料到竟被微软先发制人,强拆至Wordpress。Wordpress的界面我很不喜欢,视觉元素之间缺乏协调,应用于中文博客尤其丑。又有朋友告诉我说,Wordpress在国内是很难打开的。我想起Blogger尚有一处闲置,索性搬来这里。Blogger在国内是彻底被禁的,也应该没谁会特地翻墙来看我涂鸦,简直清静得可以唱起《橄榄树》。从歪酷到共享空间再到Blogger,大概是七年时间,这一路不乏感触。
  那些博文一经导入导出,格式都乱了套,只好一篇篇手工修整。见到自己当年的文章触目惊心,忍不住跟子夜吐槽,说我当年怎么就这么雷呢。子夜说我才雷,天雷滚滚。我曾经觉得sj是我人生中的大事件,现在才明白,我无非是把成长中的种种挫折、纠结与不适全部归于这个标签之下。我把与另一人的感情视作救赎,只是因为那时自己不够强大。我之所以对她念念不忘,只是因为觉得她对不起我,就像会记得一个欠债不还的人一样。然而,这所有一切都在我的自怜与自我催眠中成了另外的样子。那些呕心沥血写就的博文是真的糟糕,是为我天雷滚滚、不堪回首之青春。(吞老师劝慰道:谁在年轻时没爱过几个人渣呢?)
  
  这一年来我的生活很好,虽然难免有些波澜。能够离开国内浮躁的环境而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已经足够幸运。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比如我学不会如何爱而有所保留、爱而不受伤。心情低落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失败,可是更多的时候我清楚,那个loser并不是我。当然,我在感情问题上总是难以摆脱文艺青年爱折腾的恶趣味。我,也不是无辜的。
  
  总的来说,回顾七年来走过的路途,还是庆幸自己没把自己毁掉,还是渐渐长成了正常健康的人类吧。

Monday, September 6, 2010

The Longest Journey

  也就是不到一个月之前的事,从罗德岛回来的一程,我拖着自己从一个登机口挨到下一个,最后竟把自己完好无缺地送回了家。这七个小时的行程同埋之后的一个星期,是我经历过的最长的旅程。

  一直想为这段经历写些什么,可我已经不是二十出头,不想再来一次“我不知道春天林子里有狼……”。现在的我,不愿意再让自己表现得不智。

  我偶然在豆瓣上关注起的一个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是那类低调的豆瓣用户——不会有上千友邻为其推荐吆喝。她闲闲提起“复旦东门外那碗担担面”,我更心有戚戚。最近一段时间,她常翻出些旧时唱片来写评论,也不过借物抒情。我看到的时候忍不住叹口气——这也是个为情所困的,跟我一样。可我们的心里不是不明白的。早些时候她在影评里写,因为悲的记忆较之于喜更深刻隽永,人更容易沉浸于自怜中,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不幸是最大的。而我的眼前常常出现统计的正态曲线,知道人与人之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听情歌听到落泪,是因为你的种种纠结心碎,早就有千万人经历过。你并不是与众不同的,而你以为不可替代的那个人,往往都是可替代的。跟新相识的朋友聊天,他惊异于我们的破碎经历何其相似,我告诉他:it’s because we’re human beings, and we all have some common weaknesses.

  前几天回到歪酷,看到这篇日记,忽然觉得讽刺。一年之间,这个人其实没有丝毫的长进,全然不得要领。心高气傲如我,却一次次容忍着她的反复无常。说得批判一点,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我们自己的心性与行为模式所致。那些邮件几可被编纂成为一本模范情书,但事到如今,一一落空,写信的人能不有愧?说到甜言蜜语,我自己何尝不是个舌灿莲花的人,正因为如此,才感觉棋逢对手,难舍难离。可是我知道,爱里还应该有更朴拙厚重的东西。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必须的。

  只是理智与情感并不能和谐共处,而此消彼长。常常又想起一些片段,不觉痴了。

  打最后一通电话的时候,浏览器窗口上恰巧是豆瓣上的那篇文,我就顺势说:今天以后,不必再见,也不必问候。后来这篇文章被我分享在MSN空间里,被一个故人转去。她还特地引了其中的一句,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我留的评论却是另外一句的引用:“这般坚定且决裂的话,一个人要有多伤心,才能说出口?”

  而一段旅程,必然要荆棘遍野,使人鲜血淋漓,他才能醒觉么?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一口气上不来,往光影里安身

有些演员你会觉得是不应该出现在王家卫电影里的,尽管在此外的领域他们可以如日中天。关于黎明我只记得沈世钧和许港生,那还是他的本色,而梅兰芳就演得太没存在感。至于李嘉欣,除了嫁豪门已经想不出更多。可1995年的电影里他点了一支歌给她,他避无可避地在陌生的地方听到这首歌,她躺在爱人的床上自慰,那么哀艳。这些被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我竟想不出任何更好的演员来替代他们。而何志武怪腔怪调的国语,让我在某个流泪的夜晚屡屡失笑。
这些人合该是心理治疗的案例,可是王家卫叫他们“堕落天使”,真是慈悲心肠。这个片名还可以有一种更古典的说法,叫做“谪仙记”。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重做下面这张图片,在图片上用宋体字简直是惨不忍睹。
angel819

Saturday, August 14, 2010

重回自由自在


以前每当有人在他面前提起林仙儿时,他都会觉得一阵说不出的激动,就连她的名字对他说来都仿佛有种奇异的魔力。
但现在他却很平静。
孙小红凝视着他,忽然长长松了口气,嫣然道:“你果然已将你的枷锁甩脱了。”
阿飞道:“枷锁?”
孙小红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蒸笼,也有他自己的枷锁,只有很少人才能将自己的枷锁甩脱。”
阿飞道:“我不懂。”
孙小红笑道:“你不必懂,你只要能做到就好了。”
阿飞沉默了很久,忽然道:“我懂了。”
孙小红道:“你真的懂了?……那么我问你,你是怎么样将那副枷锁甩脱的?”
阿飞想了很久,忽然笑了笑,道:“我只不过忽然想通了。”
“忽然想通了”,这五个字说来简单,要做到可真不容易。
我佛如来在菩提树下得道,就因为他忽然想通了。
达摩祖师面壁十八年,才总算“忽然想通了”。
无论什么事,你只要能“忽然想通了”,你就不会有烦恼,但达到这地步之前,你一定已不知道有过多少烦恼。
孙小红也想了很久,才叹了口气,道:“一个人若能想通了,付出的代价一定不少……

Saturday, July 31, 2010

Some thoughts about religions

  我们不过是人类,而人类必然有其弱点。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人的思想行为都是易受操控的。我有个教授举例说,他后生时参与的某个大学团体,经常以计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如果想要决策被通过,他就把一定会选“赞成”的人放在最先,骑墙派次之,而铁定会反对的放在最后。反之亦然。这一招,他当然是屡试不爽。

  一个被操控的群体,加乘了众人的力量,因此就更危险。这种危险甚至不在于其主张的善恶,而是这种力量的本身,它对所有外在事物都存在着极大的威胁。这种操控识得七十二变,可以改头换面存在于各处。当我们说政府是“必要恶”时,其中就包含了这个概念。

  宗教的世界观建立在一个超然、非世俗的基础上,它的巧妙之处在于不能被证真或证伪,只能引起无休止的的争论。但这并不影响宗教的吸附力——因为信徒在实践宗教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融入宗教体系中。而文化模式覆盖的范围太广,教育背景、阶级、职业、性别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包含其中。因此,宗教在其发展沿革中,本身就吸纳了人类各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若是人完全不能在某种宗教中找到可取之处,或有感情上的共鸣,那反倒奇怪了。

  以一个世俗人的角度来看,很多宗教经典都有免不了神神叨叨。以前我一边读圣经,一边有基督徒再三强调,圣经各章节是作者“受圣灵感动”而写的,因此不可能有错,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可是我眼中所见的,却是一个不断自圆其说、自我调整的过程。这说什么也要跟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水平挂钩来看。随着时代的推迁,那个感动着诸作者的圣灵也从“很神神叨叨”发展为“有些神神叨叨”以至于“不那么神神叨叨”了。于是乎就会有人跟你说,你这么想是因为“信心不够”,需要“继续祷告”云云。这就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我不认为所谓信心是可以独立于质疑、论理与解惑这些思想过程之外的。当然,教徒中很有多饱学之士,他们有很多悦耳的道理可以讲给你听。只不过绕来绕去,“信心不够”这点是逃不掉的,因为归根结底这还是鸡与蛋的问题。“信与不信,不可共负一轭”, 此言不虚也。

  而“信心”这个概念,是有操控意味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很容易受环境与他人的影响,而譬如祷告这样的宗教实践,是再有效不过的心理暗示了。这种心理暗示究竟是使人更接近他所寻求的真理,还是走向偏执,这很难说。因为“信心不够”这个说辞拒绝了批判性思考,众人的偏执不得互相矫正,而成为集体的偏执,危害性只有更大。各种教会互相看不惯而称异端,这样的荒唐事也是有的。恶事并不一定源于作恶的意图,很多恶事恰恰是由自信代表正义的人做出的。还有什么比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所赋予的权柄”更能使人有这份自信的呢?人是软弱的生灵,在生活中有所聊赖,总是会感到便宜一些。可是我情愿尽可能避免受其影响,即使内心不得安宁,即使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基督徒说他们是被神“拣选”的。以我多年前那场噩梦般的团契经历来说,恰恰是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心“拣选”了这个神。他们之中有我这样的无聊的伤春悲秋的小文艺青年,有因为情商欠佳而无法被同学朋友接受的人,有缺乏自信的人,有缺乏爱与安全感的人和有很多爱和很多安全感可以给的人,有反叛主流无神论教育的人,有“何不食肉糜”的富家女。这种“拣选”不是神秘的安排,而完全可以追溯至这个人的性格与背景。因为人还是原来的人,所有那些活动,不过换了个名目的“团组织生活”而已。我想起我当日神神叨叨,面露诡异微笑的样子,是不是就和我们的父辈相信自己要去拯救地球上另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一样。光这样就阴风四起,令人毛骨悚然了。

  最后我想说,这世界上是否存在神或是超自然的力量,某种主宰或造物,我不知道也不能知道,我其实希望是有的。以上种种都是人的软弱与罪恶,以及它们如何头换面存在于经书或仪式中。 

Sunday, April 11, 2010

What if I want both…

phd032410s
(2010, March, 24). Marriage vs. The Ph.D.,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dcomics.com/comics.php?f=1296

Friday, March 26, 2010

装嫩的故事

  话说不修边幅的树老师近日愈加邋遢,每天都卫衣牛仔裤招摇过市。餐馆老板娘每次见我都亲切招呼“小妹”(-_-)。老板娘皮肤晶莹,看来也不过二十许人,树老师心想,哪天报上年龄吓你一吓。某天老板娘说,你才十几岁(!!!这绝对不至于吧)云云,树老师欣然回答:我快三十了(比你还老吧)。老板娘一脸错愕,树老师心头窃喜。不料她接着说,我三十五了,都有皱纹了……

  好吧,算你狠。

Monday, March 22, 2010

zz告訴我,你還相信甚麼

——轉載自转载自和菜头槽边往事的子夜同學的博客
http://ziye.ycool.com/post.4066141.html

Google要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走向了必然的决裂。网上一直有种腔调在不阴不阳的评论:真牛逼,就赶紧走一个给老子看看。它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别作秀了,谁他妈会相信一家商业公司不想赚钱?

怀着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世事,这样的人初看起来一脸讨打相,但是仔细想下去,又觉得让人无限哀怜。这副嘴脸毫无疑问地天憎人厌,因为它本身是装逼的一种。在中国社会里,没有什么比“老子什么没见过,老子什么不知道”的态度更让人讨厌的了。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是抵达这种装逼范的最佳捷径。你甚至不需要任何背景知识,只需要否定任何一个命题的价值,就可以平地冉冉升起,变作一头鲍鱼状。

它廉价,但是非常有效,随时都可以让你抄起袖管,站在一边说上两句淡话,把所有德行、价值观一举粉碎,落上“我不相信”的提款。我说这种想法和做派值得哀怜,是因为它属于奴隶的哲学。因为奴隶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他受苦受难的命运。在这种无法逃脱的痛苦中,选择否定一切,其实很大程度上减免了由于相信什么、希望什么所带来的更大的痛苦。痛苦既已无法避免,不如选择麻木冷漠。麻木冷漠的功效就在于提高抗击打能力,不用再承担失望的风险。而且,似乎自己每料必中,在这世界上活着的同时起码有那么一点引以为傲的判断能力,显得卓尔不群。

做这样的选择,背后还是在乎自己,还爱自己,怕自己受了伤害。也正因为这样,修这一门易学难精。粉碎了世界之后,要不要粉碎你自己呢?因为爱,所以最后对自己下不去手。而一旦保留了自己,就不得究竟,像个半路出家的和尚。按照这个理路出发,最后一个人会变得非常卑污而下贱。因为全世界都没有意义,但是又爱自己,那么这个奴隶最后会用奴隶主的鞭子作为人生指南,承认鞭影下的人生具有完全的合理性。被鞭笞,是命运的必然。幸运逃脱,那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苟活,而没有更多一点别的追求。你猜,谁最喜欢虚无主义?谁又在其中汲取了近乎无限的力量?

选择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好,还有坚持,还有爱情,还有价值判断,比否定它们的存在,否定它们的意义要艰难得多。这意味着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要失望,可能因为这种相信而头破血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相信,人们还会创建一点新东西出来,世界还会因此而前进一点点。在一无所有的年代里,人们还会用盛了开水的搪瓷口缸熨平衣领,于是一个社会可以从一无所有演进到繁荣富足。相反的,在应有尽有的时代里,很多人却过得好像没有明天一样,夜不成寐,食不甘味,在精神上贫瘠得像个乞丐。

我选择相信,选择不去看透世事,选择不那么世故老成。我愿意相信还有所谓底线,相信还有所谓坚持,相信还有所谓价值,不相信一切都是由金钱和权力所决定。给我一面水泥的墙,我也能看出枝蔓交错,鲜花盛放,看到有阳光从外面撒进来。而说到你,哪怕给了你整个世界,你也只能看到深渊洞开,自己在无止尽地下落。不过恭喜你,一切正如你所预料,你答对了,加十分!请继续向下俯冲吧!

Tuesday, March 16, 2010

Shanghai

  以前看的电影里说,一个人即使永远不还乡,也走不出自己的初恋。这句话应用于乡愁也是合适的。如果我是一个外乡人,上海这样的城市一定是不招我爱的:她寡情而浮躁,乏有灵魂。上海普通市民阶级的狭隘与拜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哪怕这缘于多年来生活的局促与物质的贫乏。可是任谁说上海不好,我都忍不住要吼一句“乃伊组特”——虽然这句流行语的始作俑者,最终以其言行证明了他的小市民气,“没腔调”。

  月月博客里的上海是个嘈杂纷乱的大漩涡,她越来越不像我长大成人的那个地方,因此我离开时没有丝毫怀念。而国家政策如此,经济发展阶段如此,这也许是大城市所逃脱不了的命运。豆瓣上有人撰文说如何怀念朱镕基或是徐匡迪时代的上海,作者自己写得泪流满面,座下也泣者众多。徐匡迪时代我大概还在中学里读书。有首力波啤酒的广告歌传唱一时,点题一句是“我在上海,力波也在”。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地域贴,它令所有懂得的人会心一笑,却并不冒犯到旁的人。我高中有个室友对这首广告歌也很有爱,她早早跑去了英国。月月说少年离别是人生常态,我看了不觉心惊。这一下又是多少年过去。波纳穿上军装来西佛家道别的情景还在眼前,谁知道他又以这样的方式勾起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我后来才知道这些上海电视台译制的片子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未必那么大,更是完全不能忍受另外一个版本的《东京爱情故事》配音,这什么跟什么么?所谓共同记忆的地域性。这不是孰高孰低的问题,只是我们确实是不一样的。我外公外婆从武汉来到上海,在这里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直到去世都是讲武汉方言,没有学过一句上海话。而现在,孩子在学校里连上海话都不让说了。到底是谁包容谁,谁没包容谁?

  朋友说我不是典型的上海人,这对我不是赞美,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误读。只是这个城市在漩涡里巨变,喜欢和适应这种生态的人留下了,不适应的离开了。可是一个人即使永远不还乡,他也走不出自己的故乡。虽然上海跟“故乡”这个名词听上去多少有些不搭,可是是的,她是我唯一的,唯一的home city。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昨天随手贴的新版倚天评论

发信人: treehole (上海黄狸猫), 信区: TV
标 题: Re: 只是当时已惘然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10年02月17日12:29:21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其实回过头去看杨佩佩版对原著的处理是十分俗烂的,比如杨逍和纪晓芙这条线,当然长发飘飘的孙兴在我当时看来不是不风流潇洒。原著对这段不伦之恋全都是侧面描写,比如得知纪晓芙死讯,光明左使这样一等一的高手、大魔头竟当强敌的面直接晕了过去,可见用情之深。个人觉得邓版的杨逍很帅很有气场啊,而且总觉得眼熟。查了演员资料才发觉那是当年红楼梦里的贾芸。

这版很莫名加了杨逍和纪晓芙的床戏,这也太你情我愿了吧,原著里是用强的。然后、纪晓芙含羞讲述罗曼史后,灭绝师太还几乎原谅了她,这样的逻辑太牵强。换我是灭绝我也不原谅啊。

几乎所有武侠改编的电视剧都宗教观念模糊啊,灭绝师太作道姑打扮而自称贫尼这是很奇怪的。武当门下似乎只有俞莲舟是道士,不用人人穿个太极图制服。

最有味道的一场戏是杨不悔与殷六叔暗生情愫却不敢对父亲明言,在武当山她一回首,父母天长四个字高高在上,无可回避。

有些角色的设定很奇怪,比如俞岱岩遭毒手时张翠山的表现,倒更像是性情软弱的殷梨亭。谢逊基本上一出场就是个老疯子,可他其实是金庸书中难得一见的奇绝男子。安以轩难得会明媚一下,可是我觉得离灿若玫瑰的绍敏郡主差太远,表现自信与霸气更好的还是黎姿。不过她至少比那个周芷若好看啊。至于小昭,借用别人的评论来说只是一个外表loli内心潜伏巨大御姐气场的人,可是对于电视剧编导来说,小昭和双儿是两个可以互相置换的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昭总是追着叫“教主哥哥”,我仍然喜欢那句经典的“公子”。殷离,殷离,这是我全书中最喜欢的一个畸零人,一个太值得研究的mental case,好歹编导是忠于原著的,没有处理成杨佩佩版那样“我还是喜欢那个真心对我好的阿牛哥”。可是关于殷离的大多数情节又太吵闹太疯癫了,我心里的殷离始终是凄楚惹人心疼的。

张无忌与赵敏的恋情并不是我的那杯茶,所以并没有什么可说的。倚天所吸引我的是那
幅大图景,例如明教众人举火燎天何煌煌的豪情与悲壮。哪怕是小昭远去波斯,那种东
西永隔的惆怅都超越了一般的小儿女情怀。射雕三部曲的人物形象是渐次丰富起来的,
我最爱的是神雕,最爱看的却始终是倚天。

【 在 liar (肃肃之谎言版) 的大作中提到: 】
: 倚天屠龙记,当年看完杨佩佩版(虽不完整)约半年后才找了原著来看,才发现和原著
: 差别很大很大,才知道杨佩佩借了金庸的壳子继续不过写她杨佩佩的古装精品剧而已,
: 因此上之后虽然还是会追看杨佩佩的出品,但是其的金庸改编剧就一例不看了。即使如
: 此,之后这么多年,无论看到哪一版的倚天,或者重读原著,脑中仍然带入马景涛和叶
: 童的样子,最爱赵敏出场那个单发辫的装束,素素却反而因为第一遍看的时候错过了道
: 失了印象。
: 这次倚天一来赖以假期间没有旁事得以能够跟着电视追看(我还是不适应下在来的囫囵
: 或者多倍速前进,不好看时宁愿分心做点其它事),二来赖以gaybird为首每天也准时呼
: 唤个空大家同看,所以这次是我十几年来第一次如此仔细的重温了这个故事。
: 从这个故事来说,关于张无忌和赵敏我最爱的大约是三段,
: .................(以下省略)

--
罗伯斯庇尔那句臭明昭著的“因为祖国需要生,所以路易必须死”,使得理想主义的
改良者——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的法治精神遭到严重玷污。雅各宾派以革
命的名义,杀完国王,再杀贵族,再把反对党——吉伦特党人送上断头台,甚至连昔
日的“革命战友”也不放过,2年多时间里,协和广场上高高树立的断头台,高速切
下了3万多个人头。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在为这样的恐怖革命浓墨重彩地加以描
绘,真不如让孩子们看看雨果的《九三年》,值得反思的东西太多。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FROM: 66.76.179.*]

Monday, February 15, 2010

为爱情受伤,无比动听

  关于我去年才看过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作者是说男女主角的相遇并非偶然,所有那些或被视作巧合的,都有其前因后果。去年夏天我把周华健一首不算著名的粤语歌拿出来听,上周因为一些变故又再想起,不知不觉就自己哼了起来——为爱情受伤,无比动听。那时我突然懂得,自己是不该有怨尤的。

  支持一个人衡量自己与周遭距离的,是他的价值体系。如果以我的价值或者审美观来看,为爱情受伤毕竟是动听的,那么这就不算是一件应该避之则吉的坏事。就好象杨过说他宁可生活大苦大甜,也不要不苦不甜淡而无味。去年一时好奇在网上找人看八字,那人第一句说你感情不顺利吧。我的下意识反应竟然是窃喜,心想是啊我这样的人要感情顺利,那怎么能够?也许我的大脑从未发出一条指令让我避开可能的风险,所以我的行为难免要指引我探向感情的暗礁区。这不是天气恶劣或时运不济,是我自己对那些暗潮汹涌着迷。电影Paper Heart的结尾里,那个貌不惊人甚至有些邋遢的亚裔女孩说:I’m taking the risk! 我从来不是一个勇往直前的人,但是这样的风险,我是不能让自己错过的。

  关于这个双子座,我从一开始就知道风险系数太高,可是又爱极了那些聪明的不费吹灰之力的对谈,以及恰到好处分毫不差的化学反应。我曾经打开电脑里的录音机程序念《恋爱的犀牛》的台词:“你是不同的,唯一的,柔软的,干净的,天空一样的……”那记录的并不是一个旁人,而是我彼时彼刻的心境——通常我们把这称作“爱情”。我们这些飘在空中的风向星座,安定下来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经此一役,知道自己并不惧怕承担责任与给予承诺,也不能说是全无斩获。

  看Saving Face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可是我永远记得Wil冲进结婚礼堂,用典型的ABC口音中文对母亲说:嫁给你爱的人。

  我仍然相信这所有一切。

Monday, January 25, 2010

转载

作者:virushuo 发表于 2010-01-14 22:01 最后更新于 2010-01-16 21:01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0/01/14/blog56google_blogtinyfool_1_go.html


很久不在这个blog上写和技术无关的东西了,尤其不想写跟业界有关的东西,觉得太空,太忽悠,对别人没价值。但这次,我想写写这5,6年对google和百度的一些观察心得。这里面,这里面存在大量的个人推论,我并不能担保完全正确,请只当作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这篇blog主要由我完成,Tinyfool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亦有重要贡献。

1 google,不作恶,信息流动

众所周知,google的目标是"整合全球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这可以看作加快信息流动。信息流动变快是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加速,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线,快即是价值。从蒸汽时代到现在,每一次让移动速度加快的方式都造成了人类巨大的变化,只不过,在蒸汽和机械的时代,加快的是人和货物的移动,信息时代加快的是信息的流动。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事情不再需要实体物质的流动。比如,我们不再需要人去送一封信,而只需传递一封电子邮件。我们也不那么需要去订阅一份报纸送上家门,而只需要浏览门户网站。这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改变。而Google所做的,是继续加快这种信息流动的速度,让人们需要的东西更快的呈现在眼前。

Google始终坚持Pagerank排名,除了惩罚作弊者,并未干预过任何排名。这是因为,信息的正常流动才会加速,加速信息是Google的价值,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Google绝对不允许把广告插入到搜索结果中。否则搜索结果质量会下降->用户不满意->搜索量降低->广告点击降低,最终仍然造成收入下降。(后面我们会讲到百度完全不同的做法)

投放过Adwords的同学会发现,并非价格越高越好,就算单价非常高,如果匹配度很低,广告点击率就会很低。这样Google仍然会降低这种匹配的出现频率。这样就避免了在A在B的搜索结果中投放"我是B"的广告来误导用户。

在这个体系下,有用的东西就是有用的,信息流动会变快,Google会推动这种信息变的更快,没用的东西就是垃圾,会阻碍信息流动,Google就让他变的更慢,直到被放弃。

Don't be evil 这句口号,可以理解为东欧出生的布林对人生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Google商业利益的准则。因为,越是不作恶,越是让信息有序,正常的流动,给Google带来的实际利益也就越大。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句作秀的口号,事实上这是商业和个人追求的双重准则。

2 baidu,竞价排名,Google

百度显然看到了搜索的巨大价值,于是挤进了这个市场。我们且不论搜索质量,先看百度的利润来源。

百度同样有右侧广告(类似Adwords)和左侧排名。左侧排名就是所谓的竞价排名,这是百度的"创新"。竞价排名是百度收入的主要来源(注1)。

前面说过,竞价排名会干扰用户搜索体验,这大家都深有体验,某些热门关键词,百度前几页的结果都是竞价结果。那么为什么Google不敢这样做,而百度这样做就赚翻了呢?

昨天我在twitter上说过一句话:"adsense是促使信息有序流动并盈利,竞价排名是破坏信息流动并盈利。也难怪两个公司的人看问题截然不同。"

很多人有体验,如果你的搜索结果比较靠前,百度会有销售来找你做竞价排名,如果不做的话,很快你的搜索结果就骤减。这种"巧合"正好说明了阻碍信息流动也是可以盈利的。换言之,帮助别人照看孩子可以赚钱,威胁别人家孩子来收保护费也可以赚钱。

那么,按照前面的说法,阻碍信息流动的应该会被用户抛弃,在百度这边为什么情况相反呢?

搜索引擎的结果好坏实际很难评价,通常来说,"好10%"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在这个市场上反复被证实,仅仅让搜索结果比对方好10%,或差10%,不会对用户体验影响太大。第二梯队中的搜狗,有道,搜索结果未必真的比百度差多少,但无论如何也无法翻身。同样的竞争也发生在了Google,Bing,Yahoo之间。换言之,搜索引擎产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产品。

在百度起家的年代,Google遭遇了最严重的屏蔽。大家应该都有体验,在大公司内基本无法正常访问Google。我们且不去讨论这种屏蔽的始作俑者是否是百度(无论百度是否加快了这种行为,最终的结果也必然发生)。那几年,又正好是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年代(注2)。大量的新互联网用户直接成为了百度的用户。

搜索引擎市场上,"获得第一批用户"是至关重要的。

比较百度和Google的产品和收购策略,百度通常收购能带来巨大流量的产品,包括hao123,天空软件站等等。而Google收购的通常是具有独特的技术,可产生独特数据的产品,比如Analytics,blogger。

百度的主要企业运营行为是围绕"获得第一批用户"的。这些方法包括:工具条,hao123,和软件下载站合作等等。Google被屏蔽看作这种行为的反向手法,无论是否百度造就的,至少这个结果导致了百度获得了更多的第一批用户。

在一个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上,百度可以"挟流量以令诸侯",这时候,他破坏一部分信息正常流动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因为用户毫无比较。

Google的铁杆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用户,这部分用户用过Google,也用过百度。有明确的比较和鉴别能力。他们最终选择了Google。另外一类是专业用户,他们真的发现百度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时候Google对比百度的优势大大增加,到达了用户满意程度的临界点,于是这部分用户也选择了Google。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部分用户偏重娱乐。这些用户很难分辨Google和百度的区别。甚至他们会觉得百度更好一些,因为百度提供了方便无比的MP3搜索。他们一旦先尝试了百度,那么就会留下,继续成为百度的用户。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3 谷歌做了什么

2006年,Google决定开设中国办公室,并命名为谷歌。这是Google创始以来,最大胆,也是最小心的尝试。他们从来没有过试图进入一个需要过滤某些内容的国家(如前所述,这是阻碍信息流动,同时也背叛了Google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看到Google的小心翼翼。比如,Google.cn是没有Google Account的。用户不能注册,也就没有密码,因此也就没有泄密之忧。后来有人嘲笑谷歌音乐可以用各种帐号登录,但就是不能用Google Account登录。所有需要登录的Google服务都没有进入中国。包括Gmail,Gtalk,Blogger等等等。

Google从进入中国那一天,就给自己设置好了底限。这种底限,就是李开复所说的"总部压力"。

李开复的谷歌,是谷歌,绝不是Google。是一个像百度的外企。

3个字可以来概括谷歌几年的工作:"倒流量"。倒流量的工作由一系列的合作(迅雷,sina,天涯,265)完成。这和Google的传统做法完全不同,Google几乎不去主动谋求流量,产品质量会解决所有问题。但谷歌必须谋求流量,一个急进,喜欢去大学讲座和写书的职业经理人,不会有创始人那样的耐心慢慢的守着一个市场。这让谷歌越来越像百度。

众所周知,用和对手一样的手段不可能打倒对手。

谷歌推出的最重量级产品,是谷歌音乐。这显然是看到了百度在MP3搜索上获得的好处,意图获得以娱乐为主的用户。当然,鉴于Google全球的品牌,这些音乐需要有版权。我不评价这个产品的好坏,但这显然和Google总部习惯格格不入。难道Google不知道去做一个音乐下载产品吗?难道Google不能去做一个下载站吗?总部不去做,只不过是因为这和价值观不符。

同样的价值观不符,还包括和天涯合作的来吧。之前说过,除了独特的数据,Google不会主动创造内容。以Google的胸怀,可以去索引百度贴吧和知道,并放在结果的显著位置,但没必要自己去模仿一个贴吧出来。这种竞争的水平太低了。

甚至,谷歌把中国访问Google.com的流量"劫持"到了Google.cn,以便提高自己的"占有率"。这件事让很多Google老用户恼火,Zola曾经在某个李开复参与的活动中举手提问,如何才能在中国正常的访问Google.com。

"倒流量"之后,谷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这是应该的。不过,新上升的占有率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搜索流量就不得而知了。正如百度搜索和贴吧等产品的比值是个秘密一样。

百度跟在Google后面,而谷歌跟在百度后面。

除了倒流量,谷歌也在"抓收入"。

投放过Adsense的朋友,大概会记得,Adsense的匹配质量越来越差,医疗方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之前经常有人因为作弊被封掉帐号,后来再也没人说过自己的帐号被封。

我07年的两篇blog提到了这件事:
对不起,这是谷歌,不是google
去掉了blog上的google adsense

这两个特点都不是Google Adsense应有的特性。Google Adsense应该是匹配准,不干扰用户,且提供有用信息。时常读英文内容的人会时常看到Adsense广告的匹配相当精确,时而有点击的必要。

离开了这两个特点,可以把谷歌的广告看作一个大的广告联盟。这和拿了很多小网站的Banner的流量去找广告主谈价本质是一样的。在这种广告销售策略下,不需要匹配,不需要杜绝点击欺诈。最舍得花钱投这种广告的,无非是医疗,美容几类。

这几类是最赚钱的部分。不仅对于谷歌,对于百度,甚至对电视台都是一样的。

关于Adsense的故事,可以看看Tiny这篇文章 :我和Google Adsense那点故事

在这5年中,最常被记者们提起的"谷歌困境"就是"总部压力"。在我列出的这些部分,都已经触及到了Google价值观,所以Google必然不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比一下2005~2010这5年,Google做了什么,谷歌做了什么。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项目。虽然结果看起来似乎都是:"市场份额增加,收入增加",Google在这几年,砸实了搜索的基础,扩大了搜索的内容来源和范围,把索引伸向了非数字内容,完成了地图/卫星图/Earth/街景等一系列重要产品,完成了在移动和3G方面的布局。谷歌做了什么呢?音乐,热榜,还有一个抄袭的输入法。

从谷歌存在的那天,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核心意思是:要么把中国当作研发基地,投资,研发,但不运营,要么就干脆去印度开分公司。不幸言中。

4 孙云丰的观点

从商业价值和经济利益方面考量,都可以看出Google的不作恶,并不是作秀的口号。对于一个靠信息有序化赚钱的公司,必须要不作恶才行。百度正好相反,必须要作恶才行。

Google是幸福的,可以把商业价值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之上。这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很不幸,百度不行。

孙云丰的言论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认为Google不是人权斗士,只是个为了利润的市侩分子。另一方面,他又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宣称百度的道德感。这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冲突。如果Google只为了利润,那么百度同样不应该有道德可言。

一方面,他宣称自己观点毫无错误,另一方面,他又删掉了自己的文章。有人说删贴未必是他自己的意愿。那么,作为宣称"有道德感"的百度员工,他不应该屈从别人的意见删掉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作为百度高管,不应该允许百度公关去打电话要求别人删贴。

今天有一些百度员工为孙云丰辩护,这些说法同样无法自圆其说。试图证明百度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并不能证明孙云丰说的正确。正如纳粹德国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并不能证明希特勒是正义的。他们甚至自相矛盾,认为孙云丰对竞争对手恶言相对是正确的,其他人骂孙云丰是错。如果孙云丰代表自己骂了一家公司,该公司的用户有权回击。如果孙云丰代表百度,那他严重的缺乏职业道德。从任何角度,我也得不出百度员工和前员工的那些结论。

当然,我从来也没认为过百度是一家很糟糕的公司,甚至很多次认为百度正在逐渐变成一家有责任感的公司。遗憾的是,从高管到员工,似乎都没和这家公司一样完成这种转变。

不要以为这次事件打击了Google在中国的份额就幸灾乐祸,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消失了。这和市场份额无关,和宏观形势有关。这个国家温情脉脉的互联网时代就此结束,就好比IT精英们看不起的那些传统生意人一样,慢慢被兼并,重组,消亡,剩下的那一点,会被扫倒利润微薄的边边角角。就好比,你家楼下菜市场那个可怜的菜农,守着那一点点收入,还要担心城管。这是这个行业中每个人的悲剧。

Tinyfool说:百度的矛盾在于,Google的成功是他在全世界资本市场受宠的原因,但他们可能无时无刻不想google死掉会更好。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在中国出现了,他们真的会高兴吗?

Google给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信息流动加速,就是信息永存。当我写完这篇blog,发布在我的blog上,按下"发布"之后的几分钟,各种蜘蛛就会蜂拥而至,把这篇文章复制若干次,存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文章即永存。无法被某个组织控制或删除,也无法阻止其流动。公关公司不行,某个国家政府也不行。孙云丰的言论,和百度其他员工的言论,也将和这篇文章一样,被永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热爱Google的原因。

现在,我要按下发布按钮了。

Thursday, January 14, 2010

失中国

  在电影《最后的贵族》结尾,只身漂泊在威尼斯的李彤遇到俄国老琴师。她遇到的不是英国人、法国人或意大利人,而是俄国旧贵族,这一笔实在意味深长。这种无言的亡国恨,惟有飘零天涯的白俄最能懂得。李彤在朋友间的代号是“中国”,她的堕落、放纵与毁灭隐喻着那个失落了的中国。李彤也好、黄慧芬也好,他们的故乡随着太平轮沉入海底,从此就没有可归去的地方。这是一种“言念及此,不禁心头大恸”的感情,说不明白的。
  中央电视台那个长脸眼镜男主持人,我叫不出名字。上次看他采访丁肇中,很不识相地问他:听说你是家中长子,弟妹叫做丁肇华、丁肇民……那么如果还有一个,是否就叫做丁肇族呢?丁肇中就淡淡答道:叫丁肇国,中华民国,后来这个国没有了,我们就去台湾了。长脸男就很无语,我在电视机前面穷笑。
  月月说早年琼瑶电视剧《几度夕阳红》的片尾曲也是西江月(滚滚长江……),却绝不是央视那大气磅礴的风格。而《几度夕阳红》所在在不能去怀的,是男女主角的嘉陵江畔西南联大岁月,是离家去国不得不重新生活的无奈。我小时候看琼瑶戏,感觉也是大陆作品中少见的婉约清丽。现在回头重看,仍是这样。可惜她后来也走恶俗路线,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今天又看到月月提起台湾的民歌三十年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我也记得主持人陶晓清女士那口好听得不得了的国语。可央视的新闻大妈为什么就能这样的革命与咋吧,请问真的有人觉得她们的新闻悦耳动听么?至于台湾的民歌,对我来说是一种气氛与腔调,是中国情调的一缕尾音。比如杨弦的《岁月》,“亲朋难相聚,多少生别离……多少遥远的异乡路”,实在是太中国的情感;比如施孝荣《归人沙城》,比如李建复《旷野寄情》,词曲俱佳,一幅古中国的苍凉画卷就铺展在眼前了。而在对岸的我们只能看古书才能寻到这种感觉。张艺谋们拍了这么多莫名其妙的古装大片,你所能从中看见的仍是一个被意识形态所填充的青少年时代,这层底色很难抹煞。
  钱吞吞每逢谈起她读的书,就要义愤填膺说中国人在19xx年之前一直很有腔调,多么精致优雅的民族,而之后这一切都被连根拔起般粗鲁的毁掉。看她的讯息从msn窗口上一行快似一行地跳出来,我都能想象到她目眦尽裂。

PS. 这一番说话因为内容或有偏颇,一直在贴在blogspot的行宫处,不久blogspot就被封了。这几天听说G记要退出中国市场,突然想起来就转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