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6, 2010

Shanghai

  以前看的电影里说,一个人即使永远不还乡,也走不出自己的初恋。这句话应用于乡愁也是合适的。如果我是一个外乡人,上海这样的城市一定是不招我爱的:她寡情而浮躁,乏有灵魂。上海普通市民阶级的狭隘与拜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哪怕这缘于多年来生活的局促与物质的贫乏。可是任谁说上海不好,我都忍不住要吼一句“乃伊组特”——虽然这句流行语的始作俑者,最终以其言行证明了他的小市民气,“没腔调”。

  月月博客里的上海是个嘈杂纷乱的大漩涡,她越来越不像我长大成人的那个地方,因此我离开时没有丝毫怀念。而国家政策如此,经济发展阶段如此,这也许是大城市所逃脱不了的命运。豆瓣上有人撰文说如何怀念朱镕基或是徐匡迪时代的上海,作者自己写得泪流满面,座下也泣者众多。徐匡迪时代我大概还在中学里读书。有首力波啤酒的广告歌传唱一时,点题一句是“我在上海,力波也在”。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地域贴,它令所有懂得的人会心一笑,却并不冒犯到旁的人。我高中有个室友对这首广告歌也很有爱,她早早跑去了英国。月月说少年离别是人生常态,我看了不觉心惊。这一下又是多少年过去。波纳穿上军装来西佛家道别的情景还在眼前,谁知道他又以这样的方式勾起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我后来才知道这些上海电视台译制的片子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未必那么大,更是完全不能忍受另外一个版本的《东京爱情故事》配音,这什么跟什么么?所谓共同记忆的地域性。这不是孰高孰低的问题,只是我们确实是不一样的。我外公外婆从武汉来到上海,在这里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直到去世都是讲武汉方言,没有学过一句上海话。而现在,孩子在学校里连上海话都不让说了。到底是谁包容谁,谁没包容谁?

  朋友说我不是典型的上海人,这对我不是赞美,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误读。只是这个城市在漩涡里巨变,喜欢和适应这种生态的人留下了,不适应的离开了。可是一个人即使永远不还乡,他也走不出自己的故乡。虽然上海跟“故乡”这个名词听上去多少有些不搭,可是是的,她是我唯一的,唯一的home city。

1 comment:

bonnie said...

阿是在国外就特别容易想念上海呀~~~~我还是觉得上海是最好的地方~~8管外面哪能好,哪能发达,人民哪能素质高,终究还是抵不过心中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