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不到一个月之前的事,从罗德岛回来的一程,我拖着自己从一个登机口挨到下一个,最后竟把自己完好无缺地送回了家。这七个小时的行程同埋之后的一个星期,是我经历过的最长的旅程。
一直想为这段经历写些什么,可我已经不是二十出头,不想再来一次“我不知道春天林子里有狼……”。现在的我,不愿意再让自己表现得不智。
我偶然在豆瓣上关注起的一个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是那类低调的豆瓣用户——不会有上千友邻为其推荐吆喝。她闲闲提起“复旦东门外那碗担担面”,我更心有戚戚。最近一段时间,她常翻出些旧时唱片来写评论,也不过借物抒情。我看到的时候忍不住叹口气——这也是个为情所困的,跟我一样。可我们的心里不是不明白的。早些时候她在影评里写,因为悲的记忆较之于喜更深刻隽永,人更容易沉浸于自怜中,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不幸是最大的。而我的眼前常常出现统计的正态曲线,知道人与人之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遥远。听情歌听到落泪,是因为你的种种纠结心碎,早就有千万人经历过。你并不是与众不同的,而你以为不可替代的那个人,往往都是可替代的。跟新相识的朋友聊天,他惊异于我们的破碎经历何其相似,我告诉他:it’s because we’re human beings, and we all have some common weaknesses.
前几天回到歪酷,看到这篇日记,忽然觉得讽刺。一年之间,这个人其实没有丝毫的长进,全然不得要领。心高气傲如我,却一次次容忍着她的反复无常。说得批判一点,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我们自己的心性与行为模式所致。那些邮件几可被编纂成为一本模范情书,但事到如今,一一落空,写信的人能不有愧?说到甜言蜜语,我自己何尝不是个舌灿莲花的人,正因为如此,才感觉棋逢对手,难舍难离。可是我知道,爱里还应该有更朴拙厚重的东西。吃一堑,长一智,这是必须的。
只是理智与情感并不能和谐共处,而此消彼长。常常又想起一些片段,不觉痴了。
打最后一通电话的时候,浏览器窗口上恰巧是豆瓣上的那篇文,我就顺势说:今天以后,不必再见,也不必问候。后来这篇文章被我分享在MSN空间里,被一个故人转去。她还特地引了其中的一句,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心情。我留的评论却是另外一句的引用:“这般坚定且决裂的话,一个人要有多伤心,才能说出口?”
而一段旅程,必然要荆棘遍野,使人鲜血淋漓,他才能醒觉么?
2 comments:
为啥我就没担担面的印象-。-
好酱油的评论啊。。。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