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6, 2009

日日思君不见君——武汉(3)

ROC之青春舞曲

  作为右保女,来武昌就一定要去首义广场上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也叫做红楼,是原本的鄂军都督府。因为武昌起义在这里爆发,它也被称作“民国”之门。来到门前时抑制不住激动地拍下来四处给人发彩信,就是这个门:

xx   P4240013

  右上这一位是我们的国父孙大炮,以这个外号称呼他绝对没有贬义,他是中国政治家中难得一见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计身高,长相也是难得一见的仪表堂堂。

  馆内的可看的东西并不多,正门进去只是一个大堂,正中挂着革命旗帜,旁边有国父与黎元洪的合影。以下这份宣言,如今看起来不是不山寨,很有点天地会的味道,跟后来的新三民主义是两回事,当时用的还是黄帝纪年:

P4240021

  再看那革命标语:

P4240027

  侧楼是革命相关的史料与图片。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黄鹤楼的最初修建即是出于军事目的),晚清时更是成为中国首要的经济枢纽。 中华民国最早发迹的政治人物多来自武汉,这不是没有道理。汉口租界与当年的汉口东正教堂图,跟上海非常相像:

P4240037 P4240038 

  传说中经历过革命洗礼的某杆洋枪:

P4240054

  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说是当时起义军牺牲数以千计,在起义过后几天被匆匆掩埋,武汉市内因此有好几处首义烈士墓园。“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是汪兆铭少年时的名句,在《色戒》里被邝裕民吟出来,是一种入骨的嘲讽。若是真的成全了那个热血少年呢?他未尝不是死得其所。在红楼参观的时候你会发觉革命在最初的时候,它的设计者与践行者所设想的民主共和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的,甚至也不是那个革命军北伐胜利后看似统一的中国。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些在革命中死去的年轻人,他们是带着美好的理想走的。这让我想起罗大佑给《青春舞曲》添加的结尾:

地下埋藏的
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是否我们已经忘记
黄花岗的灵魂
他们地下有知
能否原谅我们
P.S.附一段家人从《黄陂县志》抄来的资料,问号代表难以辨认的字迹:

魏重周(苏?),字之刚,一八六四年出生于黄陂县城东四里之占家岗?(现属鲁台镇青风村),其父在黄陂城以中医为业。之刚青年时就学于省城,光绪末年以贡士资格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参加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反对满清政府的活动。辛亥??前潜回武昌,参与了革命的组织与准备工作。一九一一年十月,参与了起义的斗争,并任起义军执法队长。一九一二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魏以中将衔任??军法处长,一九一四年任湖北省官?局长(一说督办)。时湖北都督为王占元,王保(?)北洋归(?)系核心人物,,魏对其政治立场及背离中山先生革命初衷的行为持不满和抵制态度,矛盾日多,后因受其倾轧排挤愤而辞职(在任未满三年),定居武昌海马巷。一九二五年病死,归葬黄陂故里。   魏生前曾与本县同乡人士发起兴修黄陂城至汉口的汽车路,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联系,积极参与了筹集修路资金的活动。

  这个人是我外公的祖父。我家人曾经跟我说纪念碑上有魏之刚的名字。我去了红楼,除了黄兴宋教仁这些大boss,没有看到任何镌刻有小土豆名字的纪念碑之类,就发短信给我舅舅说,我没找到名字嘛。他回我说:我上次去也没找到。不早说……

待续……

1 comment:

bones said...

我觉得能够这样静静地去看看这些,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