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2, 2019

England, 2016 (3)

  伦敦及大英魅力所在,全在它既古典又摩登。 
  如这Leadenhall Market,仍有帝国时代骨架:
Leadenhall Market

Leadenhall Market Interior

  如这St Batholomew大教堂,据说常有电影在此取景:
St. Batholomew

  如这腐国腐巴士:
腐国腐巴士

  清朗少年踩单车于伦敦旧城墙附近飞驰而过:
如风的单车少年

谁都不过起于微时

  伦敦塔桥于我的印象却和很多香港影视重叠。大约是TVB还没这么抠门时,经常上宗主国拍外景(比如《第三类法庭》和《我本善良》!)。电影《玻璃之城》,始于港生与韵文在伦敦塔桥附近车祸意外离世。而这部电影本身,是港大生张婉婷罗启锐写给港英的告别情书(政治再度不正确)。
伦敦塔桥

塔桥全景

单纯觉得造型有趣

城堡一景

城堡一景

  也许是这天,我突然想到来了伦敦怎么可以不看《捕鼠器》。戏院旁边有中餐馆,结账时伙计端详我的信用卡问我美国可好,我说美国好,没英国那么贵。伙计一脸不可置信——美国生活怎么会比这里便宜?《捕鼠器》我却在上海看过话剧版,已被剧透。由于常年古怪的作息,我到欧洲总是凌晨三四点醒不及天黑就要睡,所以看《捕鼠器》时几欲睡着、勉力强撑。希望演员没有注意或不要介意。
《捕鼠器》戏正上演

  再一日,旅途已到尾声,去了格林威治、Little Venice和诺丁山。伦敦的印度、中东裔极多。问路会问到英音优雅的印度裔小夫妻;旅馆附近那家餐厅开得早,我常去解决早餐,后来我拖行李箱离开时,中东裔侍应在窗前向我挥手致意;跑来诺丁山一时情急借厕所(丢脸),为了报答中东裔店主听他骂了二十分钟美帝国主义。当然也有奇行种,发传单的巴基斯坦人一脸严肃地问我,你去美国干什么?你不喜欢中国吗?吓得我落荒而逃,感觉那是巴铁粉红。
Little Venice的黄昏

诺丁山

  这次旅行太过完美,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一个人浪迹于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唯有自由。小朋友的时候才不会知道,世界之大,只要你想,哪里都去得。我不爱购物,旅行时只买一叠明信片、一块冰箱贴,钱都用于吃喝。以下是零散拾遗:
试相机时留下尴尬身影,论一个南方人多怕冷……
这一张妙手偶得,做了我很长时间的Facebook封面
那时还年轻,给自己写明信片时发发神经
翻东西找出一堆门票

  至于旅行的意义嘛,我看过了很多美景,也看过了很多美女……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