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ath返到伦敦,剩下几日都在城中闲逛。我随性(懒)到旅行计划都是当天早上做,Lonely Planet随便看一看,路线用Google Map查好截个屏,走走停停也不至于迷路。大英帝都世界闻名,一物一景并非没有见过。所以旅行的意义似乎是——我来,我见,我征服(并没有)。
比如白金汉宫,莫非女王她老人家真的在里面?女王还是很萌的,年轻时侧骑马御姐范十足!
 |
白金汉宫 |
比如每个城市都有的唐人街,店主当然不可能是郭二粉丝啦。
 |
唐人街 |
比如LP上有指示,我却全然不明所以的Covent Garden——它有一块很拉风的指示牌。
 |
Covent Garden |
 |
有年头的布告 |
比如出来贝克街,某人的雕像。后来我还当真去了福尔摩斯博物/蜡像馆,馆中尽是东亚游客面孔,可见柯南道尔墙里开花墙外香。
 |
贝克街福尔摩斯雕像,前方是杜莎夫人蜡像馆 |
 |
福尔摩斯博物馆 |
 |
我不是福尔摩斯书迷,坐者出自《歪唇男人》我知道,死状凄惨者就不知出处了 |
跟着一群小学稚童一齐登上伦敦眼,俯瞰国会大厦、大本钟与泰晤士河,倒也不过是明信片景色。重要的仍是——我来,我见,我……拍照。
 |
伦敦眼,旅游书建议提前订票,我一如既往临时抱佛脚 |
 |
俯瞰国会大厦、大本钟和泰晤士河 |
古早那本网络小说里提到过:地铁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我记得读福尔摩斯时惊讶于伦敦当时就有地铁了,当真老牌资本主义。地铁使我感到舒适,它四通八达、极为可靠、搭配甚多因此永不出错;我却不受制于它,每次出站都是一场毫不拖泥带水的道别。当年我到纽约不过两天,已经开始教真·美国大农村来的游客如何读图坐地铁——毕竟是魔都的女儿!又有那时与美国同事在费城吃饭,事毕我建议坐两站地铁回酒店,他们纷纷表达才不要进那黑洞洞地下隧道,我无语……
而伦敦地铁最令我意外的,却原来是上海地铁里的英文广播十足十学的伦敦。那一声声铿锵有力不带情绪的mind, the, gap,不是我在美国所能听到。
 |
伦敦地铁 |
来到南岸,这是《魂断蓝桥》本桥,原来滑铁卢桥样貌朴素:
 |
滑铁卢桥 |
这是费女神夫婿、大名鼎鼎的劳伦斯奥利弗爵士。如此佳偶终不能相谐,不免让看客对婚恋这回事又丧了三分。
 |
劳伦斯·奥利弗雕像 |
这座应是千禧桥(我为什么不旅行回来就写日记呢,禁不住老来健忘啊……):
 |
千禧桥畔 |
 |
千禧桥上走一走,回到十七岁少年时 |
伦敦街上各色男女,令我知道高加索人可以这样瘦削高挑。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人已摧毁了我在这方面对他们的信心。以及,街上所遇英国女子,不少面目酷肖玛格丽特·撒切尔或《老友记》中罗斯那个英国女友艾米莉,大概那是一张英国女性平均脸?有意思极了。
(当然还可以续个完结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