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9, 2011

康桥

      《玻璃之城》和《心动》一样,是那一类“慈眉善目”(主席语)普通文艺片。作为资深港奴(或曰港产片遗少),这故事背景已足够亲切。而这一本特别对我胃口,还因为"we are the champions,we are the best"的名校情调。张婉婷港大出身,讲述港大故事轻车熟路。我虽然对这场景不熟,但利玛窦和何东、抢铜锣、高桌晚宴这些,大概就能使一代港大人落下泪来。
      关于残酷青春,我昨天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也并不是感觉青春不伤身,但我的经历与片中人物无甚交集,感触也清浅。《玻璃之城》中旧情人重逢是在廿余年后,许港生已经成为一个低眉顺眼的中产男子,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是革命的逃兵。那温和眼神里自嘲落寞,才击中我——我自然并没革命过。吴彦祖和张燊悦说,想不到自己的父母曾经闹过革命坐过监,而我们这一代呢?
      Youtube影片下有人评论,四位主角里只有一个地道的香港人。以本埠人看来算是遗憾吧,我就不挑了。反而在角色的适合度上,黎明是太温文,演不出港生的少年锐气一腔热血。这个角色的中年扮相,是要有被岁月销蚀却依然留点犀利的眼神最好。至于舒淇,她演得已经太好。如果硬要说,恐怕是港大味道不够。之前看台湾综艺节目采访舒淇,她自承读书时是放羊班学生,言谈之间有种无所谓的态度,眼神松懈,散漫的美。她的韵文是纯真美好有余,而锋芒不足,所以演到中年就弱了许多。我曾经想,以本色来说这个角色找莫文蔚最适合,却又先入为主,无法将她安在韵文身上。

      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看这电影,不经意重温一遍,竟然泪点更低。也许是从初看到现在的数年间,又是几番聚散,人在天涯。

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很长。盛名之下,我感触却不深。除了汪狗那口油滑的宁波腔上海话,并没有什么让我与之联系的元素。大概是我自己的青春太不残酷了。木月在自家车库中谜一样的自杀,于我已经是残酷青春的极致。混帮派逞勇斗狠这一类,实在非我所爱(我就是右保女啊右保女)。回想我自己的少年岁月,是在一个高度城市化又极规矩的环境中度过的,所以更令我心有所感的,是1960-70年代的东京,而不是台北。
      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不知心恨谁

      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就看过,昨天又在youtube上看了经典的费穆版。看费穆版的时候我总是走神,也并未觉出特别的好来。两版的玉纹我都很喜欢,胡靖钒我是一直觉得她独有旧时气派,一颦一笑间最像是民国临水照花人。而1948版《小城之春》是当代人演当代人,其中妥帖,自然不用说。韦伟身上的旗袍不是戏服的那种精致漂亮,但也是因为身段不显,更添含蓄庄重。国破山河在,战后小城的凋敝景色,但凭想象就好得没话说。
      看新旧两版时我的目光都聚焦在玉纹身上。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我是很着迷于女性气质的,因为这种幽愁落寞之美,只能由女性体现。我看过田壮壮版后意犹未尽,好像整个心都跟着故事的节奏慢下来,却不能发一言。山河破碎而岁月安稳,玉纹的无奈本来也无法言说。 

随便说豆瓣

      我对什么电影感兴趣的时候会去豆瓣查资料,而逐渐发觉如今这不是个好的选择。最当初的豆瓣和最当初的网络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喧闹吵嚷,人们有礼而自持。我给zy留言说,豆瓣上太多满口粗话自以为有趣的人了。她回说,绝对的,这世界上就不能有点美好的东西么。热门影片下哪些推荐数最多的影评,往往是靠说俏皮话而受大众喜欢的文章。它们或许很痛快很泄愤,但除此之外毫无价值。我不认同把取悦受众作为写作的首要目的,因为取悦的成分太重,就鲜见真诚。那些开始在影评中使用俗言俗语的,或许只是想把自己和那些拿腔拿调的专业影评人区别开来,给豆瓣带来一丝清新。可是当粗俗和拿腔拿调一样被作为快速消费品打包出售,他们又回到这个怪圈里。
      网络上的言论和争吵往往能反映一些很微妙的心理,例如,把热映大片批判为一文不值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心态。很自然的,批评一部作品能使自己(在表面上)显得格调更高,而赞扬它难以有此功效。这么说虽然有阴谋论嫌疑,却也符合人性。上次读到有好事者在豆瓣上创建了一部子虚乌有的影片,并装饰以各种文艺元素(欧洲电影,奇怪的片名,解构主义,etc.),结果竟有上千人表示曾经看过这部电影,有的更写出煞有介事的影评。人类的虚荣心还真不可思议。
      我不是天性质朴的人,当然也有过虚荣心强烈的少年岁月。如今看来,这仍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足够爱自己、接受自己,就不会以刻意的、虚假的自我来博取外界的认同。
      我总是觉得,类似于豆瓣这样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微妙而卑微的心理。而这种刻意与虚荣,进而扭曲了影评的意义和所传达的讯息。

      我顺便想到的问题是这个跟民族性格、文化之间的关系。西瓦多教授上次做关于求职的presentation,告诉学生说不要怕说I don't know,真是实诚的西方人作风。这样的事,天朝闻所未闻。    

Friday, December 16, 2011

昨天跟某人相谈甚欢

话说那个王小能。。。我几次关注又几次取消关注……便是觉得她有时候观点也很走火入魔……
我觉得她很情绪化!
爱憎深起来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反正有些观点我不同意的
至于情绪强烈么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有些观点我觉得不认同。。。
比如?
最近这条幼儿园的我也不认同,我觉得模糊焦点了
她是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普及自我的,所以即使她未必觉得二笔,可能也会使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措辞来讨好受众
虽然她表现的是一个大概不会在意受众的人

夸张修辞
但从她表演性过于强烈的演说来看
一定是有所考虑的
你阴谋论了
对的,哈哈哈
哈哈
好像是*******的朋友
*******也是。。。一发言打击一大片
我个人,还是并不支持以粗俗作为卖点的
哦王小能之前还有条针对汉服的
也说得很恶毒
就是以恶毒作为卖点标志什么的,其实我觉得是下一等的
虽然她后来澄清说是针对那些脑残汉服粉的,但是一开始确实没有context就说人那么丑就不要穿汉服
我觉得还蛮过分的。。。
本来。。。古人穿汉服的时候,也不是个个都是好看的人
我觉得这种,都是因为在正常途径靠好好说不能走出来才另辟蹊径夺人眼球
你看。。。我刚说完,*******就转了王效能的帖子了
恶毒的话说多了,自己本身即使原来不太恶毒,也慢慢会变得
我主张犀利而不恶毒。。。
对的
犀利是比较高级的境界
*******也很恶毒的。。。
我觉得是达不到这种境界,才要使用恶毒
这个我也不清楚
反正我又想取消关注了
反正说话动辄带字母什么的
就很讨厌的
[Quote from Weibo]
带身体隐私部位
就显得很嫉妒……
有种酸酸得恶毒……
这样说起来,人随便抱怨这句有的没的,都可以拿来被这种女知识分子消遣么
对呀,就是
所以女知识分子是很讨厌的
就。。超有优越感的
还是我们偏IT爱高科技的普通青年,比较和蔼可亲
以自己的专业来仗势欺人
是不对的。。。
经常有很重的故意showoff
的感觉
你自己的专业
你应该学得比别人好的呀
就炫耀自己很懂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1

I wrote these crazy stuff simply because I don't want to work on that self-efficacy paper anymore!!

Writing is by far my favorite way of communication.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patience to write cannot seem to trigger any feelings inside me--and this accounts for everything. 

When reviewing my correspondence with someone (not necessarily a particular someone), I see vividly how two people met, became familiar, maybe lighting the other's life for an instant, and then finally drifted away. 

Life completes itself by returning everything it has g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