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never go back,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all the Russia I need is always with me: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my own Russian childhood. I will never return. I will never surrender." (Nabokov, 1962)
Thursday, July 31, 2025
另一种intersectionality(完)
另一种intersectionality(续)
最近那篇博客写得艰难而致语无伦次,是因为林林总总的杂思乱想难以整合成文。昨儿跟朋友聊天,又胡言乱语一轮,结束语是:这就是我最近总结出来的中年生活理念——缩小自己的圈子,只跟同温层交往,不要让那些low逼舞到自己面前。大抵如此吧。
就从b站说起。最当初b站受众是二次元小圈子,获取账号要通过一些外行人根本无可能通过的考试。而我那个早期账号,是有位不甚熟识的网友(千载难逢的百合男,经常会剪一些所谓“港姬圈阿姨”的拉娘片段,算跟我有志一同,哈哈)好心给邀请码送的。那时的b站弹幕所展示出的趣味之高级、知识面之广博、社会观念之先进,不是如今才混b站的人可以想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刷旧港剧时万绮雯一出,弹幕纷纷刷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九字真言,与此同时土豆网的弹幕则是“这女的谁?又老又丑。”b站扩圈后,渐渐成为“这女的谁”们的天下。
可叹21年时我还木知木觉地在上面讲《壹号皇庭》,既被“这女的谁”们的低质量评论搅得心烦,又被受众“好心”劝说你“学学别人求三连”,“不要玻璃心,好好做视频”……我且冷笑,不过是心情郁闷找点项目做做,“怎么我是该做鞋的人吗?”及后反思,错的不是他们反而是我自己——那时的b站up不仅做鞋,还要叫卖,甚至都开出了国际连锁品牌鞋店,早已不是我所理解的圈地自萌之乐土。
回到长毛象上的象友日常暴言:基本盘一向如此,区别是现在村里通了网,他们真的舞到了你面前。
七宗罪里,我最大的一条是傲慢。年轻时我不懂隐藏自己的傲慢与优越感,以至于被江北人暗暗记恨,且在争吵时发出诛心言论。误会与意见不合都是其次的事,我之所以从此不待见这人,是因为人在情绪不受控时会暴露真实想法,而这人的心思太脏,大抵都是“你装什么清高,你不也用了前任的钱”那套。说起来狗律与这位倒也有志一同,也爱攻击我爱算计却装无私。事实上我为了与她一起,重新提交的移民申请与每月机票花费甚巨,更不要说花在找工上的功夫,而与此同时,狗律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busy being depressed and blame it on everyone else. 总的来说,只要我不倾家荡产、成为undocumented带着猫上街讨饭,在这些人眼里都算是假清高。明明出身尚可却自居低下、愤愤不平的人是不可交的,他们的卑且亢……很脏。说起来我的出身环境比他们差多了,我才不要顺从命运让自己变成这样卑且亢的low逼。
扯远了。如今我觉得优越感要有,且不必讳言。那些揪住女权狠狠羞辱的微博爱国蛆、那些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拍片举报教授的牲畜感极强的大学生、那些放纵自己的懒惰、无知,以野蛮落后为荣的粪坑基本盘,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对他们有同情之理解。
b站常有小孩看旧剧时感叹廿、卅年前就敢拍如此前卫话题,我心想那是你们太年轻,随手扔部更早的《Berlin Affairs》还不得吓死你们。有没有一种可能社会是早已进步却又不会进步的?一切全在于你所处的阶层和混的圈子。一个人要自救,还是得力争(某种意义上的)上游,一辈子都不要跟“王菲这样的在我们村都没人要”的董志民同胞弟兄们有所交集。
另一种intersectionality
Sunday, March 23, 2025
一趟旅行,两三影剧,四海无人,五两余音
润福是艺术天才,行为放诞因故屡次涉险。破掌刑前夕,润福斥巨资(bushi)五两欲再闻琴声,丁香曲酬知音,隔日还带着婢女给润福送早饭。申润福冷手执个热煎堆,以五两换到Bed & Breakfast,主要还是因为生得俊。翌日,小福还做了件非常上路的事——她将一片狼藉的房间收拾整齐,给丁香留了幅她抚琴的画,题诗云:去羽翔不停,弦断音不损,睡罢梦难断(大意,道具老师随意凑的汉字其实不怎么通)。
至于曲酬知音那场戏,啧!啧啧!啧啧啧!
——丁香的伽倻琴声,基本可以随机背一段《琵琶行》来代,比如高潮处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通感。
润福随琴声奋笔作画,酣畅淋漓。
曲罢,丁香优雅沉静如往常,额头却已沁出汗珠,润福则力竭倒卧榻上。
——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高级的床戏。
Thursday, March 20, 2025
写完这篇就修身养性
Monday, February 3, 2025
翻天覆海,不枉最初
- 杨过初入古墓,上下打量一番,碎嘴子念叨一句:“这小龙女还真简单啊。”原著是说杨过见小龙女秀美绝伦,心想她的闺房必定雅致,谁承想跑去一看——一张石床上一幅薄被——跟个监狱单人间也差不离。是的,你未来老婆大人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 杨过在古墓迷路,神智混乱之际想起母亲,等他回过神转头一看,却是提灯来寻的小龙女。这一幕中古墓主人仪态端凝、衣袂飘飘,清冷得来恰到好处,颇有原著之风。片中两人的年龄差、情感递进与原著明显不同,但这一幕中的隐喻却回归原著——她是他困顿少年时的光亮与救赎。
- 道士作恶,小龙女误以为对方是杨过,编剧给来了段羞耻度很高的原创台词——“也罢,既然你愿与我同生共死,我也愿意与你……共赴天涯。”我看的时候有种很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是尴尬到脚趾抠地,一方面又想说俏皮话“难道不是‘共赴巫山’吗……”,一方面又颇感动容。《神雕》原著有前后三版,明报连载版小龙女遇袭,口中暗呼“冤孽”却不得不任其所为,仍是旧时代女性在这事上的消极认命态度;三联版则加了一层心理活动,说她“惊惧渐去,情欲暗生……心中又是欢喜,又是害羞”;待到世纪新修版则又加了一些“恨不得跟他化为一体”的疯话,不提也罢。广大观众深恨小龙女受辱情节,怒问为何每个影视版本都要保留这段。但若没了这段,你我又如何得见少女动情一刻的美好?如何得知在这“翻天覆海不枉最初”的爱情故事里,她才是率先奋不顾身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