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屡次修订中刻意降低人物的文化水平,明报版的小龙女会说“赠我以异卉,锡彼以嘉名”,到了三联版就成了给我一朵好花,给花取了个好名字,再后来的世纪新修版更是不堪了。老爷子大概是想返璞归真,我却喜欢初版里那个文艺腔的小龙女。好在他没删这句剑犹如此。小龙女身上有遗自林朝英的名士气,何必不许她脱俗?
当然这一种人不是人人喜欢。她的确厌世,所以遇到情况总是一走了之;当然也就没什么入世者的聪明机变,不是个problem solver。她的智慧是出世的,因此最认同她的是修佛的一灯与心地澄明的周伯通。新修版里一灯对她评价更高,说是对比郭黄年轻时对生的执着,小龙女的参悟生死实属难得。
也因为她厌世、不在意世俗的规范,她也不为难别人。黄蓉对穆念慈、华筝或旧版的秦南琴,仍免不了寻常女孩的心机嫉妒——纵然人家穆姊姊心说你得了吧我只喜欢那轻薄的完颜康。对比之下,即使杨过对陆无双一口一个媳妇儿,或不住夸赞郭襄的好,小龙女几时在意过。这两人的情分是在李莫愁第一次闯古墓之时就敲定的,李莫愁问我只杀一个人谁死,两人也不过相视一笑,将死生置之度外——在这样的情境下,多说一句都是俗气。真爱是光风霁月赤诚相对,哪里需要这么多的造作姿态?哪里又经得起一点造作?
所以剑犹如此一句最好,摆明了是懒得跟你公孙老儿罗嗦。她厌世也厌得好,世间这么多愚夫愚妇本来也可厌。书评常说杨过断臂小龙女失贞是天残地缺,即使初读神雕时我还是小孩,也觉得被迷奸一下算得了什么,小题大作。杨过初次被困绝情谷,想得是就算公孙止娶成了姑姑我也要救她出来,名节贞操这种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对于这件事,他不是努力接受,而是觉得根本不算个事。这个人的超凡脱俗几乎是天生的。就像他砸钱砸人工弄了个“恭祝郭二姑娘多福多寿”,小龙女也会觉得真不错。如果说杨过对郭襄相对好是因为她相对怪,那么杨过十六年此情不变,是因为小龙女的怪是连他都无法企及的境界。
所以网上的高人说得好:“越是至情至性的女人才看上去清冷,如小龙女,如林黛玉,她们的烟火云朵只给一个人。你们不喜欢最好,你们本来就是旁观比较好。”因为要参与,代价大。

境界这种东西无法可想,因此高鹗可恶也可怜。续书一个调包计生生拉低了整个贾府的水平,后来的影视剧也老爱走势利贾府欺凌弱女的路线,什么东西。在高鹗眼里王熙凤一定是跟赵姨娘差不多的存在——其实阿凤泼辣也是入了十二册的泼辣,是真性情也必有动人之处。87版电视剧好就好在没用高鹗续书,宝玉婚后睹物思人,宝钗见状不语,提笔录潇湘妃子诗二首,一同缅怀,这是境界!以高鹗的思路宝钗只有两种可能的反应——要么半含酸,要么苦瓜脸。
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小龙女布衣荆钗不施脂粉,黄蓉送一支精巧发环,她拿过也就随口谢了。她看似心思单纯,却也找不到什么弱点。剑犹如此后不过淡淡一句你把我们两人一起杀了——彼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古墓洞房花烛她哭说不想死,也是舍不得杨过。后来听了一灯的佛说鹿母经,怜汝小早孤,努力活自己,更是视死如归了。恐怕听到这一句时她就打定主意要以自己的死换取杨过的生,我竟是这遍读才注意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