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1, 2011

泪点

看鲁豫有约蔡康永那集,后者说他的泪点比较特殊。他说小S会跟着无法探视小孩的离异女明星一起落泪,而他却完全不会。相反的,他听嘉宾说“当初的理想已经不见”之类的话题,会眼眶含泪。因为这句话,我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
我自己一直是泪点莫名高的人,无论多煽情的电影都毫无作用。可是昨天打开youtube看《伟忠妈妈的眷村》,伟忠妈妈开口讲第一句话,那一口京片子竟几乎让我落下泪来。按说我跟当年的北平或是片中嘉义的眷村都毫无渊源,自己都觉得这一处泪点奇异。当然也不是由于自己身在海外——在哪里都做outlier的人是无所谓的。仔细想了一下,其实是感慨于波涛汹涌的时局之下,个体是多么轻贱而渺小,如草芥浮萍。《暗恋桃花源》里风华正茂的青年江滨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即使在上海不认识,隔十年、二十年,在海外也会认识。是这一处,而不是后来的执手相看泪眼,更让人觉出命运的无常。就像遍寻不见少年理想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才是我的泪点吧。

Monday, January 17, 2011

陈凯歌真是个令人吐槽不能的导演

  那些战国之前的历史故事总是格外有趣,似乎是早熟的中华文明那时还未烂熟,尚存一丝青涩。像“伯牙摔琴”或是“季礼挂剑”这样的故事,让人觉得汉民族也曾经是个菊花与刀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也会以有悖于常理的决绝去践行他们的信仰。赵氏孤儿复仇记正是一出这样的故事,而纪君祥的剧作,维基百科上介绍说“剧中描绘忠臣、义士、节妇、孝子,无不凛然如生;忠愤之气,贯彻全篇”。寥寥数十字,读来竟令人血脉贲张。多年之前某部电视剧里也演过赵孤,魏宗万饰演的屠岸贾以慈父的姿态给赵武擦汗,这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其中潜伏的戏剧张力。这样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本子,我无法想象导演能够把它拍得多糟糕。可是我们的凯歌导演他做到了。
  我并不知道导演企图通过篡改原著情节而添加的人文关怀是什么,这是一部寡淡而怪异,浪费了一众好演员(当然,黄晓明不算)的电影。豆瓣上有篇影评题为“不懂义,不懂戏”,正是戳到痛处。从《无极》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我看到的始终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作者。在陈凯歌的电影里,原作的忠孝节义荡然无存(恨!)。韩厥的存在如同《无极》里的那个馒头一样荒谬,而养父义父与赵氏孤儿之间的互动如同《梅兰芳》中的梅孟恋絮叨而不知所云。这是一部哪怕是跟着原著情节老老实实拍,都可以拍得很好看的电影。可是陈导演永远都像《红楼梦》里板着面孔的政老爷,企图跟你讲些有的没的尽是暮气的道理。
  当然导演选演员(尤其是正太演员)的眼光一直很好,从《红色小提琴》到《梅兰芳》到《赵氏孤儿》,或忧郁早慧或俊美或英气,正太们的气质都恰到好处。可是电影为什么临了总是差半口气。

Sunday, January 16, 2011

所谓废柴人生

  豆瓣上某人由法国回国度假,发帖叙述了归国后的种种不适应,我觉得几乎是我未来必有的心声,一时好事贴作附件发给舅父大人。这种年轻戏谑的笔调,舅父作为饱学长者想必不会欣赏。其实我多想告诉家中各位长辈,其实我流落他乡做返穷学生,并不以远大前程光耀门楣等等为目标,也不仅如他们期望的那样远离赤色统治。最大的原因是,如某人文中所说,“我无法fit in”,无法适应国内的社会期许与压力。
  婚恋当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有一天在电视里看易中天上节目,解释说“婚姻”这个词在古代中国从来不是指个人与个人的结合,而是指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他说在中国传统中,个体意识从来相当薄弱,因此剧作家不能写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梁祝殉情后都要化蝶凑成一出大团圆。以我毕业前后多年的耳闻目睹,婚姻在中国更像是基因与财产权的重组与稳固。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以我自由主义追求浪漫的心性来说,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更好。我不明白这为什么不能是婚姻的首要理由。朋友做助教,见到她班上的本科小孩左手无名指上婚戒,好奇问这是否真的,对方很开心的说对啊。不需要稳定事业、经济基础、房产,不需要花钱去五星级酒店摆酒晚上数红包,为什么不可以这么简单?再更不要提那些整天担心你大龄而嫁不出去的亲戚以及开电梯看大门的三姑六婆了,这些人所向你暗示的讯息来自于一个意识落后的男权社会:我们无论你的性格、秉性、才能、资质,你要不乖乖嫁人,你就是残羹冷炙就是loser。欺负人到何等程度,却带着温情的面具。豆瓣那人说,她妈接下去就要给他介绍离婚男了,对此她倒是没有意见。可见离婚人士也遭到了同等的歧视,真悲哀。性取向于我早已不是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爱情并不是一件可以计划的事情,而婚姻必然要基于爱情。像长辈们那些习惯性说法诸如“男朋友有了没有?”或者“几岁开始谈谈几年正好结婚”我无法回答或回应。我很怀疑,持这种态度过日子的人,他们真的爱过?诚然,爱情并非对每个人同等重要。可是尊重价值观跟你不同的人,也没什么难的吧。回想我在二十岁遇到的sj,在二十六岁遇到的c,以及当中穿插各色人等,没有一段是计划中的,也没有一段是让我觉得虚度的,甚至是那些心如刀割的日子,都让我感觉触及灵魂深处(当然我并不是说,对手中没有人渣)。所谓“埋首烟波里,放出心底狂热”。
  其次就是物质利益的问题,以下转:
  
但是中国父母这种喜欢把小孩一直挂在嘴上的习惯也让人无所适从——某某的儿子现在某个国家,每个月赚多少,某某的女儿找到了某个好对象,买了多大的房子,某某……我这废柴就这样可悲地被拿去比较了。想来老妈的那些同事对法国物价工资与房价现在已经门清了,不过我怀疑有多少人知道我到底是干什么的——十个人里面只有两个有兴趣问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且目的是想知道“这个行业赚不赚”……
  社会压力神马的,果然名不虚传。在法国可以无所谓地浪费时间,兴致勃勃地计划来年去报名艺术鉴赏和围棋提高的夜校,周末抱画板去郊外练笔以自娱的某废柴,在回到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在意识到赚很多很多钱是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神要的一件事,没有钱的人就是没有人生价值啊!希望回去之后,巴黎能重新把我从“金融投资”之类的课目重新拉回到原定计划上。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吧。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整齐划一乃是一个社会的最优形态,所以价值观的多元是不怎么被容忍的,艺术鉴赏围棋提高四处旅行的生活自然而然地被等同于废柴生活。
  以前看徐志摩的传记,他说他一生信仰者为爱、美与自由。我大概也就想做这样一枚废柴吧。

Friday, January 14, 2011

John

圣诞期间和朋友驱车去达拉斯,一样无非是红砖铺就的downtown道路。我们走过肯尼迪遇刺的地方,也上去了The Six Floor博物馆。朋友的朋友从DC来,学芭蕾舞出身的她永远挺拔如标枪,羡煞旁人。我问她肯尼迪遇刺于美国现代史的影响是什么,她说有很多,但她觉得最重要的是cynicism的盛行:人民从此不信任政府。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随着风度翩翩的年轻总统约翰.F.肯尼迪一齐逝去。
*这次去没带相机,图片是网上随便找的。



Sunday, January 2, 2011

Vivian

  最近看美劇的時候又不小心看見了楊小姐,客串一把亞裔配角,全無性格。又看到她也回台灣拍不知所云的新片,甚至連戲份都不多。忍不住又懷念起2005年的Wil來,其實這是個多有天份的演員。這部Saving Face,直到不能再直的子夜同學竟然也提起過:
  目前桌面便是这张saving face的海报。稍有不同处,是在下方加了一些小方框的其他剧照。saving face自打第一次看之后,就一直放在硬盘没有删除过。
  Vivian的生日,will急急地冲去找vivian,远远看到她之后要先放缓脚步整整衣角深呼吸才走近。隔着栅栏二人持手,wil那样子便是标准“整 张脸都在发亮,那种喜悦,扑面而来。”面对vivian的时候,wil一直是有点不安,略带紧张,不知所措,连呼吸都要丧失稳定节奏,同时有无法抑止的欢 喜散发出来。那个最美好的清晨,微风,海岸,她接过vivian递过的汉堡包,抬眼看vivian便笨拙的掉了汉堡。她看着vivian,又不敢长久凝 视,还会稍低头,羞涩的避开一下。  
  Vivian则是另外一种,身材高挑匀称,面容细腻,跳芭蕾舞——多么文艺的工作。自然,放松,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 去做,遇到喜欢的东西便努力争取,又懂得适当引导和push对方,以及,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和回归。
  我格外偏爱wil这一型。遇到珍爱的东西不知所措的神情,可怜可爱。这种少年的感觉,青涩未成熟,介于孩子与成人之间。处事全凭本能,又知道似乎这样不尽行得通,于是本能上又加一点跌跌撞撞。wil像晨光拂过青草上的露珠,清新动人。
  自然,惟自然这二字难得。只因从这跌撞无措中,未雕琢的天然之气清晰可见。
  就是嘛,Wil何其幸運而遇到Vivian,否則以她的性格,必然坎坷啊坎坷。在Youtube上重看這部片,演到機場的部分,只看到下面評論者急急地說:"damn Wil, why didn't you kiss her?" 誠然,要修幾輩子才遇得到這樣的Vivian。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