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为豆瓣上那篇《阿富汗之旅》的影评写得太漂亮,前些日子频频在网上搜索Annemarie Schwarzenbach的资料,见到有人说她那“被折磨的,细致的灵魂”。看毕The Hours,这个词组很自然地就浮现在了脑海里。坦白来说我对此片的理解并不敏锐,Virginia Woolf当然是如雷贯耳,然而西人的文字与文学,我虽然也熟练,精神上始终不能贯通。打动我的只是那些细节:Virginia Woolf瘦削的鼻梁与夹烟的手指,她眼睛里的敏感、焦虑与忧愁,她躺在小鸟墓穴旁边的样子——仿佛整个世界随之死寂;Laural Brown与她周身环境那强烈的疏离感,她悄无声息的挣扎;Richard在洒满阳光的窗台上念着Woolf遗书里的句子,翻身而下……也许过几年我回想起来,才会能够把这些瞬间的感动归纳入条理清晰的思考。
我猜想这种向死的纵深是在探寻人性的深度。他们望向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执信于它将比外在的一切更为丰富与浓烈,连死亡也不得不为为其服务——它在生命终章叩击出最强音。他们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被稀释,不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的心无关的事物相牵涉。当自杀行为跟这些意图相关联,它就跟所谓的懦弱或精神疾患无关了。也许也是因为我从小就是个很怕死的孩子,那些够胆使自己消亡而神魂俱灭的人,在我眼中看来多少都是非凡的。
目前只能想到这些。
准备那极耗时间和脑力的考试当然是宅在家里的好理由,而事实其实是,这几年来我渐渐失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没有任何动机足以支持我去行走在这浮躁、拥挤、毫无灵魂的城市中。这不像少年时,每一天都能发现振奋人心的东西。很多事情你一旦掌握了它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规律,就不会再好奇它的背面藏有什么。我们需要找到Virginia Woolf们试图以死亡去成就的那些东西——真实的、鲜活的、浓郁的,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可那又是什么?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呢?
5 comments:
我觉得那个男人不是跃下去的,是往外面挪然后自由落体。。。
赫赫,最後拋出對真理的詢問。。。很贊的解讀啊。。。那些[生活](相對於生存)的時光。。。自殺也許不是為了[成就]甚麼,或者說,[成就]的是那些對本真自我的保存。(你也已經點到了)想到我很喜歡的一本書[the awakening],相似的主題。
真羡慕你,我连这样姓而上的思考都已经停止了……彻底的被生活庸俗掉了
Yier: 我喜歡那種開放式的電影,我的意思是它不強加任何觀念給你。相反,它本身就有著一種迷惘時時的表情。這種不安定的表情令人著迷。Jessie: …………我還是不說了。唉。
妳的好文突然讓我想回頭看看這個片子"我猜想这种向死的纵深是在探寻人性的深度。他们望向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执信于它将比外在的一切更为丰富与浓烈,连死亡也不得不为为其服务——它在生命终章叩击出最强音。他们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被稀释,不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的心无关的事物相牵涉。当自杀行为跟这些意图相关联,它就跟所谓的懦弱或精神疾患无关了。"每次看到妳細膩的分析.我都覺得超感動的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