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8, 2006

神雕侠侣之六——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金庸一支生花妙笔,勾勒出太多生动的人物,神雕一众为杨过误了终身的年轻女子中,我最爱的是程英。郭二小姐伶俐爽朗,钟天地灵秀,想必很少有人不不喜欢。而程英始终是小屋中那个幽幽的青衣剪影,是杨过受伤之后意外的静谧时光,她的情意嵌在伏案书写的那一笔一划里,隐逸在洞箫声里的,又一针一线密密缝进长袍——芳心只共丝争乱,看不见,为的是入了骨。
  
  我是确信不会有哪一个程英超过张可颐的了,95神雕试图捧出一些当时的新人,因此上配角选得毫不含糊。后来才发觉Maggie是那一代中的演技派,从程宝珠到吕四娘、连百合,每一出戏都可看见用心琢磨。当时我不知道这程英姓甚名谁,目光却停留在古版杨过惊艳一刻。一袭青衣(按照古典的用法,应当是黑衣,不过Maggie的青衣实在风致嫣然),蛾眉淡扫,十六年后韶华依旧却禁不住见到凄凉,我常往这些支线人物中寻味,被匆匆数字潦草带过的一生。
  大陆版的这个程英,戴着面具的时候尚有一丝期待,尽管她穿得非常缺乏审美,脱了面具更觉寒碜,有评论说算pp只是造型不好,我觉得长得简直是不舒服,像个受气的小媳妇,桃花岛主关门弟子那一份超然逸气,是完全没有的。演得也麻麻,正遇到了黄晓明抽风吃粽子的对手戏,算她晦气。
  粽子是怎么出来的呢,原著说杨过伤重卧榻,见到程英一直伏案书写,写完却又把纸揉掉扔掉,于是故意说想吃粽子,好用粽子把废纸粘过来。程英写的是诗经郑风中一首《风雨》,却反反复复只引其中八字“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意谓见到杨过这等君子,如何不欢喜。这段桥索性全拆掉也好,却留下个粽子供黄晓明犯傻,一副前世里没吃过粽子的蠢样,试问程英要如何“云胡不喜”。
  吹箫的那段戏改编得巧妙,又是诗经中一首《淇奥》,“奥”音遇,黄gg在古墓里念错,这次却纠正了,绿竹猗猗就是绿竹猗猗,却又念成了“呃呃”。“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实是赞别人学问好,书里说是赞美一个男人如切磋过的象牙、美玉一般温润雅致(说起来当年高中语文老师问说谁知道切磋一词出自哪里,知道的人就不用在呆在他的课堂上了,我是个厚道人就没有以武侠中获得的知识来刺激他- -|)。黄gg随着箫声低低吟出,又识相地说不明白什么意思,照应了前面古墓抚琴的片段,又避过交待原著剧情的困难,不错的。
  
  程英和陆无双幼时伴着蝶恋花词出场,她们的命运就是那块被撕成两半的锦帕,数年后予了一人,于是二人共守一段回忆,拼出一个完整。小屋中杨过携二人手说要黄泉路上做伴,这惊心动魄间暗藏几分甜蜜。

  接下去是黄老邪pk李莫愁。东邪还不错啊,稍微老了一点糟了一点,但是比射雕那个瘦脸秀才好多了,当然曾江也是不可超越的,一个眼神让你看到骨子里的邪。桃花树下对酌,风景好,很有味道,但黄晓明又秀肌肉了,烦。
  李莫愁艳若桃李,毒如蛇蝎,很好很好。之后刺激冯默风时那神态与口齿,让人大呼过瘾。李莫愁是反派人物中的独行侠,不似金轮法王那么爱乌合,从来都独来独往,谁的帐也不买,正宗古墓派出身。

  傻姑的错认还牵出杨过杀父之仇这一节,黄晓明这里倒吼得不错,顺便说一句我其实挺欣赏他的台词功夫,字正腔圆的纯正国语,既不偏南又不偏北。

  小屋疗伤这一段基本上是按着原著来的,架构很大气,演员也都到位。“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程英这一番隐忍的爱意,又一次被粗心的编导们忽略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