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
没有深刻的态度,就浪费深刻的题材。电影中穿插各类大片必备之炫技:邻乡人抢粮闹事拍成热闹的武侠片;飞机轰炸时血肉横飞的场面毫无节制;毫无存在感的外国明星。饥荒之下狗自然要啃饿殍,二缺洋记者傻兮兮地拿着狗吃人的照片找上委员长,把后者气得摔杯子——拜托,你外国人没见过世面委员长也这么没见过世面?若换成人吃人呢?电影审查或许通不过,票房上也不讨好——为不幸者落泪或使观众产生高尚感,但你不可揭人性的麻木丑陋给他们看,因为多数人不爱这面镜子。
所以冯导算盘打得精,灾难片一向以煽情为主。地主一家虽然几乎死光光,也勉强算是父慈女孝其乐融融;长工哪怕饿得天昏地暗,也梗着脖子不受鬼子的侮辱。然而你可知道在真实的饥荒中,可以是人还没死透,家人就在旁边煮上汤?易子而食,这还算好的。有什么人性,有什么尊严?其实,人吃人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值得在电影里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人在基本生存需要都无法达成时,就回归到牲畜——不,这不可以是真的!人类更善于面对由文明驯化而生的恶:嫉妒、傲慢、贪婪……唯不能接受如此的回归。
所以我们去影院看《一九四二》或是《唐山大地震》,为他人的不幸恸哭一番,责任全归给委员长和贪官污吏,感受所谓心灵的荡涤,而就此作罢。票房有了,口碑也有,观众收获高尚感,这就等于又拍了部皆大欢喜的贺岁片。
不直面人世的荒凉刻薄,也就不能看见自己内心的阴暗。这第一步都跨不出,谈什么反思谈什么内涵。别闹了好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