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写作或者其余相近门类一样,不应该是仅关乎技巧的东西。既然它们所承载的是最为丰富奥妙的人类感情,最重要的乃是那电光石火那一刹那。“怦然心动”其实是最质朴无华的一种情感,莫要以为它常被以文艺的形式表现,就断定这又是遭了荼毒的东西。
豆瓣上某个陌生人那些叫人惊艳的好文章,叫我印象深刻的,无非其中片言只语。比如《多情剑客无情剑》,说看到李寻欢回忆起林诗音那双倔强的、有些大的手,便立时信了这浮浪子弟的深情;比如《色戒》,说王佳芝这“被遗弃的女儿”,家国倾颓也无非衬她低眉浅笑的落寞与不屑;比如《牡丹亭》,说这大团圆结局冲不淡故事的哀凄色彩,照见后人的反而是杜丽娘病榻前清寒的月光……这次写电影《梅兰芳》,作者随手把自己与朋友的对谈录搬上来,也不是堆砌工整的正经文章,而我看到她写燕十三的溘然长逝,说这代表着“古老中国的优雅与没落”,只这一句话,就折服了。
《梅兰芳》的故事四平八稳展开,人物穿插之间一丝不乱,由我外行眼光看来算是技巧性相当纯熟的作品。可是我感受不到任何锐利的东西,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钝的,是温吞与苍白的。比如让袁世凯蔡元培和前清遗老同台看戏,以此突出少年梅兰芳之锋芒初露,这是多么生硬的笔法;比如那隔靴搔痒的孟梅之恋,借伞啊还伞啊还有章子怡同学那炽热的目光……在网络上看见冬皇当年的旧照,觉得这电影实在是不解其风采,竟拿来当梅老板高风亮节精神出轨的小花边用,恨;梅老板在日本人面前慨慨然作英勇就义状的事情就不说了罢,大约想好好拍也是放不开手脚的。联想到当年的《霸王别姬》,关于陈凯歌让程蝶衣在风烛残年之际还拿剑抹脖子的这件事,我至今仍在碎碎念——是怎么也比不上原著里却道天凉好个秋各自回去琐碎生活中的意境啊。该是四两拔千斤的东西,怎么就搞得这么吃力呢?《梅兰芳》上映前我又看到陈导演的采访,多么自信稳健中正平和的一个中年成功男啊,可是我感觉他像贾政——我从来不觉得政老爷是作为小说反面人物出场的,说他伪君子假道学等等更是冤枉。政老实实在在是忠臣孝子为人典范来的,可是他真的少了些东西。让他去拍电影,那是吃力的。
打动人的,是燕十三的傲骨与落寞。能令人联想起的东西太多太悲哀,反倒不好细说。就此打住。
3 comments:
【电影和写作或者其余相近门类一样,不应该是仅关乎技巧的东西】,所以,有【才情】一说。你说陈像贾政,倒还真的像。拍红楼叫他演得了。
同感!还是你的文字淋漓畅快!
對“怦然心動”的評論很是贊賞:)表現形式的“油膩”也許恰恰說明對美的表達不足。。。@@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