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纯吐槽2——基督教

  1. 一个容不得半点质疑、永远将人对教义的困惑归结为这个人自身问题的宗教,本质上是野蛮、专横、与反智的。
  2. 基督徒中有许多品格高尚的人,但抽去其中的宗教背景他们的高尚依然完好无损。皈依宗教不能使人脱胎换骨,往往只是圣人更圣人极品更极品,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思考及行为模式找到了强大后盾。
  3. 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一样使人愉悦。身为一个人数众多、吸附力极强的组织的一员,自然有此愉悦。让你费尽唇舌而将组织以外的人纳入本家的势力范围,那愉悦感就更不用说。牺牲或让渡物质利益未必不是利己的行为,而既然利己是人类本性,也就毫无问题。有问题的是给利己的行为披上“无私”的面纱。此即伪善。
  4. 同样的,为自己的意识、想法冠以上帝之名而强加于人,亦是自私、极大的ego。
  5. 教义要求教徒谦卑。然而当你们以悲悯的眼光看待“异教徒”,心心念念要同化他们之时。那眼光是居高临下不可一世,不是谦卑。你即使流着泪为他们祈祷,也是一厢情愿为自身谋感动。
  6. 自然正义一说古已有之,并非沙漠一神教的发明。是谁允许你们以教义绑架正义,仿佛不信者都是寡廉鲜耻的恶魔?
  7. 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与价值标准要求不信者是一种专制。这跟50年代的中国人想要解放世界上另三分之二的人口,异曲同工。
  8. 我所参加过的基督教团契和共青团团组织生活,本来就异曲同工。
  9. 有一次我在团契里遇到一个慕名而来的佛教徒,她说自己虽然是佛教徒但是也很想了解基督教。基督徒的态度一如既往那么友善。佛教徒走后,他们开始严肃讨论要如何拯救这位姊妹。我突然觉得这些平素和蔼可亲的人有多可怕。

Saturday, February 11, 2012

纯吐槽——Asian、等级社会、及人肉市场

      以价值观而言,我所能谈得来的大中华地区人士都来自于上海或香港。而那些识得的港人大多早年随父母移民,生长于美加,或都未算国人。我导师八十年代由上海到美国留学,风度翩翩不输洋人,断不是寻常华人所及。上次跟导师闲聊所谓虎妈狼爸,导师说他儿子的小提琴老师一年赚一万多块,住在房车上,高兴的时候就去摆摊拉琴收tips,然而她没有一天不快乐。我所读到的潜台词是“比那些天天向上、满面愁容的亚裔快乐得多”。我如果这么跟同学说,他们必然说“那是因为她有公民身份/绿卡”,因此我觉得跟国人聊天是很无趣的。我导师毕业时恰逢六四,随便领张血卡就搞定身份,然而他念及自己身在海外,与国内事务丝毫无涉,仍是请律师走正规程序办理身份。他不会像我所遇到的其他中国人一样整天纠结文化差异啊歧视什么乱七八糟,热爱生活热爱美国。价值观中真无地域优劣乎?鉴于这是门可罗雀的私人博客,就容我地域这么一下。
      月初我和以前在上海的同事同游新奥尔良,一路开车一路册那,畅快之至。途中也谈论到这一番地域差异,心有戚戚。当然我感觉总的来说,亚洲人民(自然含魔都人民)的mind-set就是等级社会式的,居底层则惶惶不可终日、一心钻营向上,有了出头天则回过头来鄙视层级低过自己的人——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羡慕嫉妒恨。小时候读书父母老师最会来的一招,是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去扫垃圾。说来说去不过是些小农思想,还觉得很美。我在读本科的时候经常在学校bbs上看到题为“月薪xx才能在上海过人过的日子”之类的帖子,这类提法的潜在讯息是底层人民——那些下岗职工、蓝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品质差到不足以被你看作人。这类东西非常烦扰我,至今如此。
      对于人的背景阶级,我也有自己的偏好。比如我不会愿意去date一个“的地得”不分的中国人或一个能拼错definitely的美国人,也不喜欢整天拿耶稣说事《圣经》读得还不及我一个反宗教人士熟的。但偏好是限于私人领域的,而每个人无论身份地位所应得到的基本的尊重应是等同的。赤裸裸的嫌贫爱富与不知反思的阶级意识,让我觉得充满霉味。所以亚裔美国人被贴上各种标签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我自己是Asian我都不喜欢了,让别人怎么喜欢去?

      前些日子跟子夜聊起dating问题,说是避不了那种人肉市场感——对方总是试图以各种优良条件(e.g.,名校、名企、车子房子、etc.)来打动你。对于我们这些视爱情为英雄梦想的人来说,这怎么能够?No, I'm not looking for someone with such values. I'm looking for someone who can mock them with me.

Saturday, February 4, 2012

Bye NOLA

New Orleans
Hurricane Katrina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Nancy Drew - the legend of crystal skull
Jazz
French Quarter
Cemeteries
Oyster
And 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