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忘记他这次是怎么被提起的。似乎是在微博上,有人忆起空前绝后的狮城辩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那一出。听说他自美国学成回上海做了律师,算起年头来该是崭露头角功成名就了。
在我内心里有一个彼得潘,让我坐低正经讲话我是嫌迂腐的。谈及当年的高考志愿,总是笑说那是Flora Chan的诓骗——她在上世纪TVB里那些专业人士角色,满足了我和许多同龄人对未来的幻想。然而事实又不仅止于此。作为复旦法学院生参加狮城辩论的季翔,其实亦是我的中学学长。我高中时他回学校演讲,倾倒台下一片。我都不记得他当时讲过什么,只是娓娓道来话家常,言语与节奏却恰到好处,不期然才情四溢。这个人物身上承载着我对复旦的理想,与虚名无关,而是智慧的碰撞与超越,一种低调的优越。
而现实当然不是这样,或许是大环境使然,后来的高校不再是可以轻易触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地方。那是令人灰心丧志的四年,除了与一些人的风云际会,我的大学生活不值一提。及后出来做事或继续求学的时候,总会有人在听说你的出处时面露艳羡,而我总是尴尬着不知如何回应。我从这个地方所获取的教育与熏陶与它带给我的虚名如此不相称,让我觉得活得虚假。
所以,当我的记忆闪回到这个不怎么出名的人物时,仿佛是看到碎了一地的旧时理想,就难免,怅怅然一下。
"I will never go back,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all the Russia I need is always with me: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my own Russian childhood. I will never return. I will never surrender." (Nabokov, 1962)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那些无尽的白日梦
在某些方面我和子夜同学有着相似的趣味,她在微博上转新版《倩女幽魂》的预告片,说是很期待,我看过演员表之后立即转说“同”。看过预告之后觉得至少选角相当靠谱,余少群完全是古代戏文的小生样,而刘亦菲身上的人类气息向来稀薄,最适合游走神鬼道。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龙女,这份本色不可多得。古天乐的燕赤霞有一个年轻时的扮相,帅还是帅的,早就不是唇红齿白的美少年了。让我联想到在大河剧里演母亲辈的铃木保奈美,一时唏嘘:那是赤名莉香啊,多少人年轻时爱过的。古天乐在TVB的早期演技一天世界,可是他抿起嘴满腹心事的样子就是那个心智敏感而心机深沉的杨过。话说回来,这个2011版《倩女幽魂》是要安排95的杨过和05的小龙女谈恋爱么?对此我倒真是没有什么意见。
粤语预告片里响起低沉的画外音:“我曾经听人讲过,当你不可以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令自己忘记。”这是真的要出现在电影里的旁白么?算是向前代宁采臣致敬还是纯粹来抄?
可是这样的一个素材,这样的一些人物,串起的是大陆80年代生人的香港情结:金庸的武侠,TVB的那些面孔,还有全盛时期的港产电影留给我们的,那些无尽的白日梦。
Sunday, February 6, 2011
圣安东尼奥
在圣安东尼奥的这几天恰是南方难得一见的雪天,天气简直冷到反人类,原先游览的兴致一扫而空。末了只是在旅馆左近走马观花,趁阳光好的时候随手拍照。杜马教授曾经说圣安东尼奥是他全美最喜爱的城市。我没机会深究细节,只是目下到过的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令人舒服的气质。用我的话来说,是城市的规模与怪蜀黍的比例(注意,是比例,不是数量)成正向联系。我很想念这种不可预测性及莫名其妙感。他们像是温情版的上海。上海则太过冷漠、粗俗、急功近利,我一点都不急着回去。
去的时候达拉斯大雪,所有相关航班都取消。我好彩是飞休斯顿,于是到达之后又驱车到奥斯汀把困在那里的同僚接来。周五早晨起来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已经白雪皑皑,本来二十分钟的路程开了一个小时,路旁无数发动不起来或严重打滑的车辆。他们就像南中国的人一样,完全不知道如何应付雪天。
我竟然已经不怕做presentation,哪怕用英语,哪怕面对陌生的受众。不擅对人群讲话一向是我的致命伤,哪怕私底下聊天总可以舌灿莲花。这几年对我来说,是逐渐了解自己与周遭世界,逐渐懂得怎么自我调整与成长的几年。微博上有人出选择题,让人选1800万或是回到18岁。我的答案毫无疑问是1800万。青春诚然可贵,可是成长中的阅历亦如佳酿,算是有得有失。可是1800万,那才是不劳而获的呀。


去的时候达拉斯大雪,所有相关航班都取消。我好彩是飞休斯顿,于是到达之后又驱车到奥斯汀把困在那里的同僚接来。周五早晨起来的时候圣安东尼奥已经白雪皑皑,本来二十分钟的路程开了一个小时,路旁无数发动不起来或严重打滑的车辆。他们就像南中国的人一样,完全不知道如何应付雪天。
我竟然已经不怕做presentation,哪怕用英语,哪怕面对陌生的受众。不擅对人群讲话一向是我的致命伤,哪怕私底下聊天总可以舌灿莲花。这几年对我来说,是逐渐了解自己与周遭世界,逐渐懂得怎么自我调整与成长的几年。微博上有人出选择题,让人选1800万或是回到18岁。我的答案毫无疑问是1800万。青春诚然可贵,可是成长中的阅历亦如佳酿,算是有得有失。可是1800万,那才是不劳而获的呀。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