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止损点生效

I decided to quit.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紀念一下

今天樹老師打了生平第一通電話去【三民主義模範省】!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弄个广告贴

我10月18日到24日这周计划去高棉和安南……征人同去。

Update:

个么鉴于我找不到人,我决定投靠别人了,11.1-4吴哥窟,然后去西贡。有人同去吗-。-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深情文字

  把全书读完的时候,才发觉这是一本深情文字。

  因为作者的笔调是冷静抽身而出俯瞰众生,他手里也有一把外科手术刀去解剖人性,我并没有料到小说会以如此深情的方式结尾。中国文化的因情去理,是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美在“不知”其究竟。二八佳人因情而死、因情复生,这完全没有道理的事,因为情深,也要变它作可能。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爱其实是不合常理的东西,而且它在分析性的思维下是不堪一击的。我们是几时开始频频用自嘲的语气来谈论爱情的呢?有的人对爱情的失望始于对他人的失望,而有的人对爱情失望,是先对自己失望——原来自己也没什么耐性,说过的话也并没有算数。

  Tereza有感于Tomas的老态而心中翻覆之时,我如此羡慕他们。作者说人都渴望被注视,但他们渴望被注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渴望被无数不知名的眼光注视,有人渴望被许多认识的眼光注视,有人一定要活在所爱之人的眼里,还有人幻想自己被那些不存在的眼光所注视。在这种分类规则下,Tomas与Tereza被归为一类。因为作者其实是小说世界的造物主,既然Tomas与Tereza被造成这种样式,就注定了从相遇到死亡整整半生的纠缠。因为他们所渴望的眼光是世上独一无二、又不可替代的。其实小说中我一直是偏爱Sabina,因为四处漂泊那一款我很爱,甚至还有Franz,因为我觉得男人那样清澈可爱是很难得的。大夫那一对,Tomas的猎艳史和Tereza过分用力的感情都是我个人不喜欢看的。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最终拥有了爱情的,是这两个在一起时未必快乐、甚至也未必互相了解的人。

  一部小说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过不同生活体验的人来说,是存在多重意义的。就像Sabina与Franz之间的误解,可以是两种性别之间的,也可以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Franz带着满腔对受压迫的人民的悲悯跑去柬埔寨,这种奇趣的情节,西方世界的人永远不能如我们体会这般深刻。

  但所有这些误读、解读、分析,我们可以拿来做研究写报告的东西,是在某种道理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恰当的科学的方法,这些奇趣的东西,总还是可以获取与掌握的。

  所以,这个属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宇宙里,作者创造的最不可思议的东西,是一份在层层分析之下都没有崩溃瓦解的深情。虽然这在我们的宇宙里,也不知道在不在。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Metaphor

  我手里这本书,三分之一处,是漂流异乡的旅人接到远方来信,向她告知故人的死讯。她感到不能承受,好像是与过去最后一丝的联系都断了。我读来觉得这个场景很美,因而心生感触。我假设人生的根本体验其实是由这些联系串成的:我们与过去的联系、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遇到的人、与这些人相关的经历、化入人格中成为其一部分的经历……所有这些联系围绕着时间轴绵延交错,古诗里说的星汉灿烂,怕也不过美丽如是。

  今天又读到yier曾经引用过的poetic memory,阖起书本开始闭目遐思。(莫非我跟Franz一样,黑暗对我意味着无限?)我在想,谁能够进入我们大脑中那个被称作poetic memory的区域,而谁又永远止步于门前,或许不想我以前认为的一样,是偶然而不可选择的。也许恰恰相反,它是必然的,而它的必然性也是可解释的——最终将归于各人独特的心性与资质。心性与资质,只有这一点是不可选择不可改变的。所以有些事是可以预料的。

  作者说比喻往往是危险的,他的男主人公跪在床边把那女孩视作竹篮里随水漂来的弃婴,而爱情往往始于一个比喻。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比喻样式。

Thursday, September 3, 2009

My skype info. today...

洗心革面,做个好人@every Thursday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