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never go back,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all the Russia I need is always with me: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my own Russian childhood. I will never return. I will never surrender." (Nabokov, 1962)
Friday, October 28, 2005
Thursday, October 27, 2005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摔弦,終身不復鼓琴
离开学校,开始做事,是社会的新鲜人,这几个月来,我努力做着开朗无忧的小孩,把一切目为好白相的东西。
我甚至以为,换一种心境和表象去生活,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另一种人——这最终被证明是无用的心理暗示。人前人后,多么灰败的调子,败絮其中。
命数是丝线串起来的琉璃珠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散落一地,就此狼藉。
我甚至以为,换一种心境和表象去生活,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另一种人——这最终被证明是无用的心理暗示。人前人后,多么灰败的调子,败絮其中。
命数是丝线串起来的琉璃珠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散落一地,就此狼藉。
Wednesday, October 19, 2005
光影
因为笃信灵魂的存在以及其来源于造物主的灵性,我们还是必须对于高贵、纯洁、不朽这样的字眼卑微地膜拜与寻求,我们必须在物质的世界里紧紧握牢自己的灵魂,我们必须……汲取一些,于灵魂有益处的,营养。:)
看一部电影,无所谓风评地域,从不苛求懂得些什么,感觉到心灵被触动了,就是好的。哪怕无法言传,哪怕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得见了本心,便是一种保全。 魂断蓝桥
这个是我不变的favorite。之所以不放别的电影在这个位置,其实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身处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人的口味跟着也说变就变了。我不知道到2014年的时候2004年的作品是否仍可以是我的最爱,然而如果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电影仍可以穿越时空攫取我的视线,那么它是超胜了时间,成就了不朽。
其实是简单的故事,现在看来自必老套:战争通过阴差阳错的方式摧毁了爱情。黑白是隽永的色调,气定神闲,在这样安全的颜色下小小心酸一下该不会被扣上“煽情”的罪名。
车站上重逢之后,她趁他离开的小小间隙掏出镜子擦去浓重俗艳的妆,抹不去是那风尘肮脏违心愿的过往。爱人,我拿什么来爱从死里复活的你,当我葬了心,殉你虚假的死讯?
黑白颜色之间的渐变,简约而又繁复,我辨不清费雯丽瞳仁的颜色(其实本应是带点妖娆的绿),见到的唯有刺痛人心的深情。离去前她对他说:Roy, I love you. I never loved anyone else, and I never shall. That's truth, Roy, I never shall...
从11岁直至如今,每每重看,这一段必让我唏嘘不已。
当然,当然还有不可忘怀的For Auld Lang Syne。
罗马假日
当她回复到她高高在上不可逼视的位置,他只是台下无数个小记者中的一个。可这又如何?
“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当然是在罗马。”
我们都清楚,台下的人里,只一个人听懂了安妮公主的话。因此我们欣慰。
去年派克离去的时候有评论说:上帝已经拥有了上世纪最美丽的淑女,如今又带走了最优雅的绅士,但愿天堂里天天都是罗马假日。
卡萨布兰卡
“我离开你的时候有多爱你,现在还是多爱你。”
是因为这句话么?或是拉斯洛指挥众人合唱《马赛曲》那一刻的慷慨激昂?使得里克那样大方地舍去心头所爱。
因为知道自己仍是被深爱的,于是舍去爱情,成全了姿态,那是一个男人骄傲而大义的姿态。
我们因此而记住了那个遥远的北非城市,As Time Goes By也终于是很多人的一曲难忘。我很想知道,里克会否有些些悔恨,当"You must remember this..."的歌声响起。
看一部电影,无所谓风评地域,从不苛求懂得些什么,感觉到心灵被触动了,就是好的。哪怕无法言传,哪怕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得见了本心,便是一种保全。 魂断蓝桥
这个是我不变的favorite。之所以不放别的电影在这个位置,其实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身处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人的口味跟着也说变就变了。我不知道到2014年的时候2004年的作品是否仍可以是我的最爱,然而如果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电影仍可以穿越时空攫取我的视线,那么它是超胜了时间,成就了不朽。
其实是简单的故事,现在看来自必老套:战争通过阴差阳错的方式摧毁了爱情。黑白是隽永的色调,气定神闲,在这样安全的颜色下小小心酸一下该不会被扣上“煽情”的罪名。
车站上重逢之后,她趁他离开的小小间隙掏出镜子擦去浓重俗艳的妆,抹不去是那风尘肮脏违心愿的过往。爱人,我拿什么来爱从死里复活的你,当我葬了心,殉你虚假的死讯?
黑白颜色之间的渐变,简约而又繁复,我辨不清费雯丽瞳仁的颜色(其实本应是带点妖娆的绿),见到的唯有刺痛人心的深情。离去前她对他说:Roy, I love you. I never loved anyone else, and I never shall. That's truth, Roy, I never shall...
从11岁直至如今,每每重看,这一段必让我唏嘘不已。
当然,当然还有不可忘怀的For Auld Lang Syne。
罗马假日
当她回复到她高高在上不可逼视的位置,他只是台下无数个小记者中的一个。可这又如何?
“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当然是在罗马。”
我们都清楚,台下的人里,只一个人听懂了安妮公主的话。因此我们欣慰。
去年派克离去的时候有评论说:上帝已经拥有了上世纪最美丽的淑女,如今又带走了最优雅的绅士,但愿天堂里天天都是罗马假日。
卡萨布兰卡
“我离开你的时候有多爱你,现在还是多爱你。”
是因为这句话么?或是拉斯洛指挥众人合唱《马赛曲》那一刻的慷慨激昂?使得里克那样大方地舍去心头所爱。
因为知道自己仍是被深爱的,于是舍去爱情,成全了姿态,那是一个男人骄傲而大义的姿态。
我们因此而记住了那个遥远的北非城市,As Time Goes By也终于是很多人的一曲难忘。我很想知道,里克会否有些些悔恨,当"You must remember this..."的歌声响起。
孤星血泪
1974年的彩色版本。它或许不是电影史上的奇葩,却是译制史上的佳话。童自荣,刘广宁,苏秀,邱岳峰……这些配音员是真正能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分外怀念那个认真严谨的年代。(唉,不说了,余生也晚矣,没资格怀念。)
十几岁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完佳片重温性质的《孤星血泪》。那时候不懂事,郝薇仙小姐的老巫婆造型令我浑身发毛,也弄不明白埃斯苔拉为什么总对匹普没个好脸色。只是心还是被触动了,当最后的时候,她对他说:
“小孩,过来,你要是想亲,就亲我一下。”
于是乎冲动地去翻狄更斯的原著,读了一整遍,原著里没有这句话,只是一个平和冲淡的结局,简直感觉受骗上当:P。怒赞74版《孤星血泪》编剧的神来之笔,数十年前,美丽骄纵的埃斯苔拉对那个乡下孩子说:“小孩,过来,你要是想亲,就亲我一下”。匹普铭记一生的赏赐。
重逢里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把岁月酿成美酒。罗嗦一下《神雕侠侣》里的杨龙重逢,她说:“不是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
于是乡下孩子又一次吻到了骄傲的小公主,尘埃落定。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
20岁的时候,我成为一个对声音极其敏感的人,不要问我因。
1974年的彩色版本。它或许不是电影史上的奇葩,却是译制史上的佳话。童自荣,刘广宁,苏秀,邱岳峰……这些配音员是真正能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分外怀念那个认真严谨的年代。(唉,不说了,余生也晚矣,没资格怀念。)
十几岁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完佳片重温性质的《孤星血泪》。那时候不懂事,郝薇仙小姐的老巫婆造型令我浑身发毛,也弄不明白埃斯苔拉为什么总对匹普没个好脸色。只是心还是被触动了,当最后的时候,她对他说:
“小孩,过来,你要是想亲,就亲我一下。”
于是乎冲动地去翻狄更斯的原著,读了一整遍,原著里没有这句话,只是一个平和冲淡的结局,简直感觉受骗上当:P。怒赞74版《孤星血泪》编剧的神来之笔,数十年前,美丽骄纵的埃斯苔拉对那个乡下孩子说:“小孩,过来,你要是想亲,就亲我一下”。匹普铭记一生的赏赐。
重逢里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把岁月酿成美酒。罗嗦一下《神雕侠侣》里的杨龙重逢,她说:“不是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
于是乡下孩子又一次吻到了骄傲的小公主,尘埃落定。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
20岁的时候,我成为一个对声音极其敏感的人,不要问我因。
Tuesday, October 4, 2005
記得你青春的模樣
開始對劉若英抱有好感,始于她的某次訪談,不慍不燥含雋的談吐,很是舒服;之後是她的唱片,同埋歌詞頁裏的心情文字,再後來是《人間四月天》、《似水年華》、《她從海上來》,追溯到之前的《徵婚啓事》,之後的《夜奔》……她身上有關文藝小資的特質,很合年輕女學生的胃口,而現時看來,覺出乏味。她畢竟不活色生香,因此她的現場演出不值得期待,她畢竟不清冷奇詭,於是她的張愛玲就非常不是那麽回事兒。人淡如菊,也縂有看盡的一日。
當年《為愛癡狂》的mv裏,她身著敝舊的夾克,背一把吉他一徑地走。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有些傻氣,然而年輕真好,彼時一切尚未發生和鋪展,那張稚氣的素淨的年輕臉龐,沒有多少癡狂的樣子,反而在鏡頭前時時顯出迷惘。但那才是真正可以為愛癡狂的年紀,因爲後生,因爲無知,因爲不懂計較。現時的她,也許能將愛的糾纏決絕詮釋到層次分明火候恰好,卻也不是那樣無知無畏的青春了。
前幾日看到她97年的影片《美麗在唱歌》,也是一樣。每天吃喝生活,在戲院的售票亭做一份枯燥而低端的人工,閑時和同事八卦家人男人等種種瑣碎,這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女孩子。現在我知道一切平鋪直敍都是鋪墊,電影往往凝固在擦亮火柴的那一瞬間,浴室那短短幾十秒的戯,我看見一種奇幻的美麗從她的臉上優雅平緩地綻開,在這之前所有的情節對白都極盡寫實而平淡,嗅不到一點點形而上的高雅氣息,這是劉若英青春的模樣,這也許也是每一個凡俗生命中曾經美麗而優柔的瞬間。
清晨,不告而別的人留下字條,說自己到老了都會記得這樣青春美麗的她。她坐在床邊聽到電臺DJ煽情的話語,隨著歌聲輕輕啜泣——她曾經是那麽肆無忌憚的莽撞少女,乾脆利落地講黃色笑話。
我總是以爲,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憂傷,那他是真的在愛了。
影片末尾劉若英戴著黑色棒球帽倚靠在火車背上的側影,又讓我想起了那個素面朝天背著吉他的女孩,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電影膠片鐫刻下她青春的模樣。而誰會記得我們?
《美麗在唱歌》英語譯名《Murmur of Youth》。成長中縂點綴著太多的謎題,美麗但無解。
當年《為愛癡狂》的mv裏,她身著敝舊的夾克,背一把吉他一徑地走。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有些傻氣,然而年輕真好,彼時一切尚未發生和鋪展,那張稚氣的素淨的年輕臉龐,沒有多少癡狂的樣子,反而在鏡頭前時時顯出迷惘。但那才是真正可以為愛癡狂的年紀,因爲後生,因爲無知,因爲不懂計較。現時的她,也許能將愛的糾纏決絕詮釋到層次分明火候恰好,卻也不是那樣無知無畏的青春了。
前幾日看到她97年的影片《美麗在唱歌》,也是一樣。每天吃喝生活,在戲院的售票亭做一份枯燥而低端的人工,閑時和同事八卦家人男人等種種瑣碎,這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女孩子。現在我知道一切平鋪直敍都是鋪墊,電影往往凝固在擦亮火柴的那一瞬間,浴室那短短幾十秒的戯,我看見一種奇幻的美麗從她的臉上優雅平緩地綻開,在這之前所有的情節對白都極盡寫實而平淡,嗅不到一點點形而上的高雅氣息,這是劉若英青春的模樣,這也許也是每一個凡俗生命中曾經美麗而優柔的瞬間。
清晨,不告而別的人留下字條,說自己到老了都會記得這樣青春美麗的她。她坐在床邊聽到電臺DJ煽情的話語,隨著歌聲輕輕啜泣——她曾經是那麽肆無忌憚的莽撞少女,乾脆利落地講黃色笑話。
我總是以爲,當一個孩子開始懂得憂傷,那他是真的在愛了。
影片末尾劉若英戴著黑色棒球帽倚靠在火車背上的側影,又讓我想起了那個素面朝天背著吉他的女孩,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電影膠片鐫刻下她青春的模樣。而誰會記得我們?
《美麗在唱歌》英語譯名《Murmur of Youth》。成長中縂點綴著太多的謎題,美麗但無解。
Saturday, October 1, 2005
我將青春付給你
爱的箴言-----罗大佑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
将悲伤留给我自己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
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
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
却将自己给了你
總是有一些歌,會讓我們跟著輕輕和。歌裏有我們嘆息的聲音,有我們青春的模樣。疼痛和歲月會鎖住曾經流暢靈動的表達,唯有在音樂裏,讓心情溫柔起來。
今次復旦校慶,沒有回去。
大學最後一年間,已經開始在外面做事,很少回學校,畢業時節離愁別緒淺得很,對於班級一向疏離——懶散的人總是不太喜歡精英的aggressive的團體。
直到學院的畢業典禮,我最尊敬的老師上臺發言,用極沖淡平和的語調緩緩說: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大学。在这批最早的大学里,一般只有两个学科。一个是神学,另一个是法學……坐席掌聲雷動,是所有0127er的懂得會心,于我,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刻。畢業衫和戒指上有拉丁文鐫刻的“自由”和“真理”,是我喜歡的風格。大學四年這樣糊裏糊塗地玩過來,好彩心裏尚存一份凝重和信念——縱然現實如此,實然未必是應然。
而我的青春的愛情烙在那裏。相輝堂前那塊草坪,我無數次幻想下落不明的愛人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靜靜走到我身旁,直到我離開,它都未曾實現。而我,等閒變卻了故人的心,常常陰冷而不屑。正大培訓中心310房間,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同事見我是整天笑容滿面沒有心事的小孩,實在爲了共事相處,要親和討巧——呵呵,可見我不是全沒計較。而其實我極悲觀,以爲成長是本心的喪失,往後的日子會越走越暗淡,一樣吃飯睡覺,為幾尺居室搏命搵錢,眼中不見浩瀚世界,能有多大意思。
所有的聲色光影綺麗年華,都會如煙消失。時至今日我發覺沒有什麽不可以承受,只是微微有些不捨。
我所摯愛的人,曾經說:青春不是十幾嵗到三十嵗的歲月,而是溫柔的心情。
我將青春付給了你 把歲月留給我自己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
将悲伤留给我自己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
将岁月留给我自己
我将生命付给了你
将孤独留给我自己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
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
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
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
却将自己给了你
總是有一些歌,會讓我們跟著輕輕和。歌裏有我們嘆息的聲音,有我們青春的模樣。疼痛和歲月會鎖住曾經流暢靈動的表達,唯有在音樂裏,讓心情溫柔起來。
今次復旦校慶,沒有回去。
大學最後一年間,已經開始在外面做事,很少回學校,畢業時節離愁別緒淺得很,對於班級一向疏離——懶散的人總是不太喜歡精英的aggressive的團體。
直到學院的畢業典禮,我最尊敬的老師上臺發言,用極沖淡平和的語調緩緩說:大约在1000多年以前,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大学。在这批最早的大学里,一般只有两个学科。一个是神学,另一个是法學……坐席掌聲雷動,是所有0127er的懂得會心,于我,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深刻。畢業衫和戒指上有拉丁文鐫刻的“自由”和“真理”,是我喜歡的風格。大學四年這樣糊裏糊塗地玩過來,好彩心裏尚存一份凝重和信念——縱然現實如此,實然未必是應然。
而我的青春的愛情烙在那裏。相輝堂前那塊草坪,我無數次幻想下落不明的愛人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靜靜走到我身旁,直到我離開,它都未曾實現。而我,等閒變卻了故人的心,常常陰冷而不屑。正大培訓中心310房間,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同事見我是整天笑容滿面沒有心事的小孩,實在爲了共事相處,要親和討巧——呵呵,可見我不是全沒計較。而其實我極悲觀,以爲成長是本心的喪失,往後的日子會越走越暗淡,一樣吃飯睡覺,為幾尺居室搏命搵錢,眼中不見浩瀚世界,能有多大意思。
所有的聲色光影綺麗年華,都會如煙消失。時至今日我發覺沒有什麽不可以承受,只是微微有些不捨。
我所摯愛的人,曾經說:青春不是十幾嵗到三十嵗的歲月,而是溫柔的心情。
我將青春付給了你 把歲月留給我自己
Subscribe to:
Posts (Atom)